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热门标签:求职(14) 职场(2) 大学生(2) 教案(1) 身材(1) 面试(1) 简历(1)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刑法 |
|
|||||
管窥当今青少年犯罪现状——浅谈其原因及应对措施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9:03:50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 要 当今社会,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衍生着许多丑恶现象。在社会各类型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其范围不断蔓延,年龄层次也越来越低;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信息犯罪的行列中也突出年轻的面容。究其原因,有四个方面的因数:1、不良的家庭教育;2、当前教育制度的不完善;3、社会关爱的欠缺;4、青少年特殊的心理因数;5、网络防范意识淡薄,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三个应对措施:1、家庭要做好对孩子的管理教育;家长应首先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端正教育的观念。2、完善教育制度,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的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3、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监管力度。净化社区的文化环境,让青少年在健康、和谐氛围里生活、娱乐、成长。4、保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5、建立健全预防信息犯罪方面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未成年人;预防;家庭;学校; 社会;犯罪原因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①我国刑法理论中所说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未成年人尚处在生长发育期,身心有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明辨是非,抵御外界不良侵害的能力较弱;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日益滋生蔓延;家长过分溺爱,教育无方,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结构残缺;学校教育制度不完善等都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呈日益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控制,减少犯罪,制定出强而有力的防范措施,这些对于我们的社会进步,民族兴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犯罪在全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且呈上升趋势,据公安部在一篇治安形势分析的文章中披露:1998年终被公安机关查获的刑事案犯中,未成年人就已占21%;而近几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更是触目惊心,我国每年大约有15万未成年人因有违法犯罪行为而遭到公安机关查处,其中3万余人被判为少年犯。②未成年人的犯罪比例如此之高,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青少年犯罪的年龄越来越低、手段越来越残忍 据有关资料报道,现在抓获的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越来越低,由原来的十四、十五岁发展到现在的八、九岁,以往都是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现在不但盗窃大数额的钱财而且手段越来越残忍,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情、抢劫几元钱就把人杀死;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案件也在不断增加。 (三)青少年犯罪手段由简单化向复杂化、高科技化方面发展。 青少年在高科技方面的违法犯罪主要有:利用高科技手段作为实施犯罪的工具或方法,进行传统的违法犯罪活动,如:盗打电话;利用电脑合成技术,伪造“证据”,进行敲诈勒索;赌博和封建迷信外,还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新类型的犯罪,如:非法制造计算机病毒,破坏他人电脑程序;破译他人密码,侵入他人网络等等。这种高科技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更大,经济损失更严重。 二、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探析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环境酿就的恶果。 家庭是孩子接受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教育是人格形成的第一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家庭的和睦、安宁,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可以造就出合格的子女,反之则可能是子女形成反社会人格,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笔者认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不良的家庭有以下4种: 1、放任自流性。 有些父母对子女放任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小时调皮,长大出息”。只要求孩子不犯罪,不坐牢房就行,对孩子的一些小偷小摸、打架赌博等行为不以为然。在父母不加过问的情况下,孩子无所畏惧,胡作非为,养成习惯,时间久了父母也难以管教,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溺爱娇惯性。 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独生子女就更容易受到父母及长辈的娇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传统的“四世同堂”家庭模式逐渐被“四二一”的家庭模式所取代,然而“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往往使孩子成为家庭的“小皇帝”,父母及长辈对孩子溺爱娇惯,百依百顺,处处迁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和欲望,放纵子女的不良习惯,这样过分宠爱的家庭,其子女的性格,就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当他们走向社会时,经不起挫折,碰不得钉子,受不了委屈,当他们增长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某些限制时候,就会向家庭外扩张,极易走上犯罪道路。早些年,我们都熟知这样一个事情:一个即将走上刑场的罪犯咬掉亲生母亲乳头的故事,这个事件深刻揭示了这种溺爱式家庭教育的失败。 3、体罚、虐待性。 近几年,由于不服家长管教,被家长打骂之后离家出走从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日渐增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家长的思考。 自古以来,“棍棒下出孝子” 的教子观一直得到许多为人父母者的认同,管教孩子缺乏耐心,变说服教育为“打服”教育,他们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打骂孩子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持这种观念的家长很多,甚至认为“不打不成钢”。他们爱孩子,但错误地把打骂孩子作为管教孩子唯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那些有劣迹的孩子,往往采取打骂的方法,孩子一有错误就粗暴的打骂,既不冷静分析孩子出错的原因,也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这样的棍棒教育一次两次效果还可以,如果经常使用这种“棍棒教育”法,不仅教不出孝子、才子,反而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逆反、对抗心理、自暴自弃,学会了残忍、敌视的不良心理。这样的孩子由于未能从父母身上获得温暖,保护和安全感,极易被父母“打”入 社会,在社会上寻求“温暖”和“保护”,就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拉拢和引诱,离家出走,因无经济来源,就会去偷去抢,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破损型家庭性。 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婚虽然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但是它给孩子带来的消极作用是非常大的,有的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首先是父母的离婚过程,就对孩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由于夫妻双方感情破裂,彼此之间更多的是互相埋怨、挖苦、吵闹,甚至打骂,家庭的不和睦,使孩子对家庭产生一种背离感,在家庭中感受不到亲情,温暖,更多的是烦恼。由此导致有的孩子产生消沉的情感,有的对家庭缺乏信任感,从而产生离开家庭寻求自在生活的想法,这必然会使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开始结交不良朋友,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这种情况在父母离异后也难以得到改变,有的离异夫妇为了各自的利益,对孩子的抚养问题采取推诿的态度,甚至不管不问,让孩子在父母双方之间来回游荡,生活没有安定,这实际上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再创造条件。尤其是当再婚夫妇都有自己的孩子时,很难完全公平地对待自己和对方的孩子,因此造成家庭气氛紧张,也有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发生畸变,走上犯罪的道路。据郑州市二七区法院一份调查,郑州目前有许多恶少群伙,他们结帮成伙在校门口、居民小区和娱乐场所,用暴力强索同龄人财务,这些人中,70%来自破损型家庭。③据上海市浦东新区青保办调查,19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20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