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刑法
   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      ★★★ 【字体: 】  
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9:01:11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内容摘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此类犯罪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虽然经过多年“严打”,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党中央就多次提醒全党要重视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将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从生理上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巩固,极易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时期至关重要。从心理素质上讲,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素质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较低,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诱惑,感情易冲动,行动易过激,往往会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因此,研究和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努力探究其犯罪形成原因,寻求矫治谋略就愈来愈显的重要。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性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犯罪是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面特殊镜子,能从反面反映某一社会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以及精神面貌,暴露社会某些方面的弊病与问题。可以说,青少犯罪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青少年的状况,对于某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青少年犯罪初始年龄与七十年代相比提前了两至三岁,14岁以下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上升,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9年的1.3%上升到2000年的1.9%,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而我市的未成年犯罪情况也不容乐观,据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未成年犯罪案件一直攀升,刑事案件有2001年的553起上升到2003年的860多起。这已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职能部门一项光荣职责和重要任务,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律形式规定禁止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这部法律,对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品行,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一) 年龄小,文化程度偏低
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不满14岁以下的人员犯罪率极高占57%左右,而初次犯罪的高发年龄段为14-18岁,比例占42%左右,据统计三年来均是不满14岁以下的人数多于14-18岁之间的人数。在他们当中,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所以说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第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过早地受到感染,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加之教育挽救措施的缺失,以及自身无法判断是非对错等原因,使其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 暴力性犯罪日益严重     
  抢劫、强奸、杀人、伤害四类暴力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约占43.5%。暴力性犯罪为何在青少年中占如此大的比例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①所谓暴力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的各种犯罪。为何造成未成年人发生暴力倾向的原因很多。
而笔者认为:首先,电子游戏渗透于未成年人以暴力思想。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和休闲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载体、电子游戏中的色情、暴力内容以及痴迷上瘾对未成年人产生可怕的暴力思想。据调查,80%以上的“网络少年”在玩暴力游戏,诸如《反恐精英》、《英雄无敌》、《星际争霸》等血腥游戏。然后将这种虚拟的暴力转化为现实的暴力,在遇到血性的暴力场面时,不再是恐慌而是麻木,甚至是兴奋。例如:张某(男,14岁,初二学生)抢劫案,笔录中问道:你说想把她打晕,那么在她倒在地上不动以后你为什么还用瓶子砸她的头部?嫌疑人说我当时看她流了好多血,所以我的心理有一种兴奋感,我想让她流更多血,我看着高兴。流的越多越好,直到把体内的血流完。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暴力游戏的出现确实值得我们的深思和重视。
其次:色情“文化”根植于未成年人以暴力倾向。色情制品的强大需求成为商家最大的卖点,其具体表现为形式的多样性和获取的便捷性。主要有录像、录音、小报小刊、电影文学等色情制品,而且随处可以购置。这样未成年人就能够多方面、多渠道的涉猎色性制品,刺激着人性最原始的暴力冲动,②从而进行性犯罪。从李某等人强奸案中显示:4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因黄色画报,产生想试试的念头,遂将一女中学生强奸。这就更值得有关部门的重视。严查色情录音、录像、电影制品的力度。
再次,主流文化误导于未成年人以暴力价值③。一直以来,主流文化体现为“限黄不限暴”,家长学校基本上放任未成年人观看恐怖械斗等影视作品,甚至有时鼓励未成年人去观看正义的战争影片,而未成年人并不见得能从作品中理解什么是正义,相反,可能学到的只是其中的“以暴制暴”行为,甚至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典型一例如香港械斗片《蛊惑仔》中所宣扬的“以暴力求生存”,“以暴力求发展”的价值取向,深深地误导了新时期未成年人的价值观。
(三) 青少年犯罪手段日趋成年化、智能化
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由过去的盗窃型,逐步向抢劫杀人等极端化发展,由简单的冲动冒险向预谋性的团伙犯罪、集团犯罪方向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由非暴力犯罪向暴力犯罪甚至严重暴力犯罪方向发展;由愚昧型向智能化、成人化转变。在作案方式上由本地作案向流窜作案方向发展,并在作案上注意伪装、破坏现场,转移赃物,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联络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例如:一犯罪团伙,10人组成,在辖区内流窜作案进行盗窃,团伙人员分工协作,形成一条龙偷盗、销售渠道,但该团伙人员分工复杂,流动性大,所以对辖区百性影响极坏,为此,公安机关成立专案组,对其犯罪团伙进行踩点、跟踪一举侦破。从上述例子来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和法制教育非常必要,在未成年人的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在这个阶段,其思想是最活跃、好奇心最强,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尝试,加之社会阅历不多,面对繁杂的社会现象,很容易染上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气,更易被人利用走上邪路。因此全社会要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关心未成年的教育问题。
(四) 团伙犯罪现象日趋严重
未成年人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期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心理和生理都很脆弱。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具有成人感和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20blog.cn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试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 下一篇文章:国家刑事赔偿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论洗钱罪构成要件的若干问题
  • ››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
  • ››网络犯罪停止形态
  • ››关于职务犯罪预防和惩治的对策研究...
  • ››对中国死刑制度的思考
  • ››紧急避险限度条件的追问——兼论为...
  • ››毒品犯罪特别累犯否定论
  • ››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思考
  • ››法律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我国刑事法修...
  • ››论计算机犯罪对我国刑事法之冲击
  • ››论青少年心理训练
  • ››论青少年犯罪
  • ››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
  •   文章-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20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