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管理论文公共政策
   公共选择学派的民主表决理论简析      ★★★ 【字体: 】  
公共选择学派的民主表决理论简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23:12:03   点击数:[]    

来的,要靠投票人自己去寻找,然后进行“去伪存真”的选择,从而成为投票人做出判断的依据。理性的经济人当然有能力做这件事情,但是他愿不愿意做呢?这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我们用以下式子来做一说明。
        净收益:R=P·B+D—C。
    R表示投票人从投票过程中获得的净收益;B表示不同的候选人为投票人带来的收益差,即潜在的净收益;P表示投票人起作用的概率,即在投票过程中当选的人没有这一票就落选,有这一票就当选的概率;D表示参加投票带来的其他好处;C表示收集信息和参加投票所需要的成本。只有当R>0时,投票行为才会发生。
    在这几个数据中,P的概率是非常非常小的,在投票人众多的情况下,几乎就是零。而C则是很大的,因为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信息,并且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因此P·B—C是小于零的,而P·B—C是收集信息的净收益,也就是说,花时间去搜集信息是不划算的。这样理性的经济人就不去搜集信息,处于一个“理性无知的状态”。同样和C相比D的值也是很小的,因为在投票过程中很难有什么其他的收益。所以R一般来说是小于零的,即投票人会选择放弃投票权⑨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现象。现在选举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传播媒体的作用,是因为人们处于“理性无知状态”,他们不会对媒体传播的信息的真伪进行鉴别,所以媒体传播的信息就成为投票人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投票人做出选择的依据。所以只要控制了媒体传播的信息就控制了投票人的选择,也就控制了投票的结果。在选举过程中,我作为一个投票人处于“理性无知状态”,面临R<0的情况,决定弃权的时候,如果候选人甲告诉我只要投他一票就会给我一些钱的补偿,我自然会选择投“甲”一票。买卖选票就这样产生了。同样“理性无知”的我在投票时,因为信息缺乏而无法搞清楚候选人到底谁优谁劣,谁当选对我来讲都是一样的。这时某位领导对我做出某种暗示或者直接的指令要我投候选人“甲”一票,出于对领导的敬畏我自然会选择听从领导的指示。领导人操纵选举就这样产生了。

总 结

    公共选择的这种分析方法逻辑特别严明,条理清楚有很强的说服力,但这种理论也有自己缺陷。它是建立在很强的理论假设前提上的,这些假设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实现程度并不一样。所以在运用时应该特别注意理论假设与社会问题的符合情况。
公共选择的“经济人”假设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我们姑且不考虑人性到底是自利的还是利他的,单单就理性而言就很难符合。现实中人毕竟不同于机器,他对自己的智慧和体力、自己的心理特征、自己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往往是无知的。而在复杂博弈过程中根据对方的情况来决策来决定自己的对策更是需要很强的理性分析能力。
根据投票人行为分析,投票人应该是理性无知的,但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很多分析比如“互投赞成票”“对策行为分析”等的假设都是,投票人对所要表决的方案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其他投票人的偏好具有完全信息。在这一点上是前后矛盾的。
    公共选择特别重视制度的作用,认为不能谴责人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应该根据个人的偏好设计一个完美的制度,使得人们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但是人们的偏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环境、制度等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沙漠里人们对水的偏好可能会大于黄金;在通货膨胀时人们会更加偏爱实物资产等等。从这个角度讲是先确定制度等外在条件才能确定人们的偏好。而根据公共选择分析则要根据人们的偏好来设计一个完美的制度。由此就陷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中。
    上面对民主表决的分析主要是从实证的角度,从三个理论假设出发,告诉我们现实中的民主就是这个样子,而没有做关于公平公正的规范分析。我国的民主改革,可以从上面的分析中吸取一些有益的借鉴,避免西方民主表决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是民主建设沿着一条健康的道路前进。
注释:

①Theory of  Public Choice  I·Buchannan and R.·Tollison eds  P22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2
②《自由、市场与国家》布坎南 362页 上海三联书店 1989
③参见罗纳尔德·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法学与经济学杂志》,1960(10)
④帕累托最优,是指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社会中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即要改善一部分人的状态必须以另外一部分的人的状态的损失为代价。参见《西方经济学》高鸿业 345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⑤文章中只是做出了一个简单的说明,严格的数学证明参见《公共选择》 丹尼斯·缪勒 21——22页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 1993
⑥G·H·克雷默于1972年做出了一个严格的证明。A·凯茨和S·尼灿证明,在非常适度的条件下,一个局部均衡可能是个全面均衡(1976)
⑦《公共选择》 小林良彰 47页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年
⑧Directoral and Local Equilibria with Probabilistic Voting  Coughlin,P· and  S·Nitzan  226——239
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会去投票的,对此公共选择理论从“挽救民主”、“泛理性行为模式”、“利他行为分析”等角度进行了解释。但是这些解释都是从人们出于关心他人、大局的方面考虑的,没有改变“理性无知”的结论。


参考书目:
《政治的经济学 》 方福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集体行动的逻辑》 (美)曼瑟尔.奥尔森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1995年
《公共选择》     缪 勒   商务印书馆     1992年4月
《公共选择》    小林良彰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年6月
《公共选择理论导论 》 汪 翔、钱 南 上海人民出版社智慧出版有 限公司  1993
《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理论》  陈根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
《自由、市场与国家》     布坎南    上海三联书店 1989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西方公共政策研究主导理论述评

  • 下一篇文章:精英博弈、亚瘫痪状态与村庄公共治理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公共选择学派的民主表决理论简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公共选择学派的民主表决理论简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公共政策:谁之政策?何种政策?
  •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
  • ››略论中国的管理问题
  • ››经验与理念——当前全国社区建设的...
  • ››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路径的...
  • ››旁听、听证与公共政策民主
  • ››当前中国价格听证:基于结构和制度...
  • ››全球化与公共行政
  • ››网络环境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
  • ››正与负:新的著作权法对图书馆之影...
  • ››公共选择视角下的集体行动效率及其...
  •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债务的成因...
  • ››公共选择学派的民主表决理论简析
  •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框架解析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