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的通货膨胀出现时,实际工资水平会下降,这也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生活费用是维持劳动者生活必须支付的费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费用水平应不断提高,也会要求工资增加。 鉴于此,本研究将基于宏观经济分析视角集中探讨影响中国工资指导制度的因素;在方法上,为了规避现有研究的缺陷,本研究将结合Mincer收入方程[16],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工资指导线进行分析。 3 模型和假设 根据以上论述和前人提出的分析模型可知,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工资增长有影响,而消费者物价指数、失业率和生产者物价指数分别是劳动者和生产者对工资增加的不同反应,在分析工资水平的Mincer的半对数收入回归方程[16]中讨论的工资增长模型为半对数形式,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为 (3)式和(4)式是同一个方程的不同表述形式,(3)式表明,工资水平由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失业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但由(3)式推导出的(4)式存在一定问题,即(4)式左边的dY/Y表示工资的增长率,是无量纲的;而右边的相应数据均是各个变量的变化量,有量纲存在,在使用绝对数值后就很难解释变量的单位对工资增长率的影响;同时缺少截距项,即常系数水平。根据回归模型可知,采用过原点的方程(即缺少截距项时)会产生设定偏误,并且也可能导致负的拟合优度出现。除非有非常强的先验性预期,一般都应加入截距项[17]。本研究还发现,如果将实际数据带入模型中进行验证,由于量纲和截距项问题会导致最终模型的解释力较差。因此当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失业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为变量分析工资增长率时应采用(5)式,从而消除量纲问题和截距项问题,即 其中各变量仅作替代,含义不变。 通过上述对半对数Mincer方程的推导,从理论上说,Mincer方程并不适用于宏观经济因素对工资增长的分析,否则会出现量纲问题。当工资增加时,绝对数值变量的模型应该采用(5)式或(6)式表示的工资增长模型,才能分析增长率的变化,只有各个变量的增长率才能更准确的反映对工资增长率的影响程度;而从增长率上分析,则应采用(8)式表示的工资增长模型,其中各变量均为增长率。本研究收集的数据均为各个变量的增长率,因此采用对数收入方程的修正方程(即(8)式)进行回归,(8)式能够消除经过原点的回归而产生的误差。 基于上述推导和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假设表征宏观经济的GDP%、PPI%、L%、CPI%增长率显著性地影响工资指导线的制定。 4 方法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重点探讨工资指导线的影响因素,研究数据从3类城市中获取。①深圳和成都两个最初的试点城市;②之后加入试点的城市北京、青岛、长沙;③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的上海、武汉、杭州。选取上述城市2002年-2009年60条预警线、60条基准线和48条下线共168个观测值(8个城市、3条指导线、8年)。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统计局公布的当地各个年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工资指导线预警线、基准线和下线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的劳动社会保障局发布的相关文件。 本研究使用滞后一期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因为每一年各城市宏观经济数据都是在下一个年度公布,同时当年公布的工资指导线和工资指导价也都是用于指导本年度,公布的日期远远早于本年度宏观经济指标的公布。分析数据主要为纵向数据,也包括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本研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为基础分析法,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 15.0和Eviews 5.0。 5 模型拟合结果和分析 对工资指导线和宏观经济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先用工资指导线的预警线和基准线分别对每个变量进行回归,再根据各个回归结果的相关系数进行判定。在预警线中分别对各个回归元单独分析,得到可决系数,见表2。 从表1和表2可知,对预警线的影响较显著的因素为GDP%、PPI%和L%,因此,将显著变量GDP%、PPI%和L%的宏观经济数据带入(8)式做回归分析,预警线的回归结果见表3。基准线的分析同样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在基准线中分别对各个回归元单独分析,得到基准线可决系数,见表4。由表1和表4可知,对基准线的影响较显著的因素为PPI%和L%。因此,将显著变量PPI%和L%的宏观经济数据带入(8)式做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5。然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加入的变量对回归的解释力度并不很理想。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一般类型的企业对工资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即生产者和劳动者。劳动者关注消费者物价指数,即自身实际的消费能力,同时要注意工资刚性的存在[18],也造成很多时候工资只增不减;从生产者方面考虑,生产者关注成本因素,工资虽然只是其中的一种成本,但是也是不可避免的,而在企业操作范围之内的是企业生产资料成本,会影响工资增长。工资指导线的 [align='center'] [/align] 预警线是对工资水平较高的企业提出的工资适度增长的预警提示,其增幅是对企业工资增长幅度的最高限制;工资指导线的基准线是测量企业经济效益与工资增长的匹配关系。作为企业效益和工资增长的协调关系,为使企业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保持基本水平,应适当考虑宏观因素。 本研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生产者物价指数上涨,即产品出厂价格上升,同时工人的工资黏性存在,企业会有更大的利润。此时,一般的企业会有3种选择,即扩大产量、给工人增加工资和作为收益留存。然而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是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完成的,当市场上产品出厂价格上升时,其实是对承销商的利润进行剥削,导致在价值链各个增值环节中各个主体之间利润分配不均衡,在这种博弈环境下企业不可能产生增资扩产的动机,企业会采取第二种策略,即给员工增加相应的工资。不仅如此,商品价格的上涨会有所滞后,这样生产企业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供销渠道顺畅,不得已也会将一部分利润返还给价值链的下游企业,从而达到共赢局面。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如果企业工资增加幅度过大必然导致企业人力成本显著上升,此时企业竞争力可能趋于下降。企业在不同的效益阶段采取不同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指导线水平增加工资,会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在预警线中,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变化要求企业工资增长幅度变化不能太大,是预警的作用(见表2和表3);在基准线中,必须考虑到PPI%的影响(见表4和表5),因为职工工资一般不是固定的,当企业有更多利润时,如何增加职工工资就应参考PPI%的增长幅度。 消费者物价指数更多的是从职工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当消费者物价指数增加时,企业员工的生活成本增加,实际消费能力减少,增加的成本也会转移到企业内并以工资的形式发放给员工,这必然导致预警线上浮,但是这并不是说就应该完全按照通货膨胀的水平给职工增加工资。企业支出的劳动力成本非常高,其次才是原材料成本,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原材料价格随之上涨,这将使企业成本增加。一般来说,企业通过期货方式抵消原材料因价格波动而产生的影响,但年度工龄、绩效等加薪却不可避免。劳动力刚刚进入企业时可接受低工资,但也随之要求一个高的增长[18]。对于基准线来说,由于企业支付的工资并不是按照古典理论中的生存费工资,而是在满足生活成本上能够让员工有储蓄的工资水平,因此当消费者物价指数增加时,企业并不需要立即增加工资,但是如果企业要相应的增加工资就应考虑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同时本研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率与消费者物价指数在实际处理中是作为同一宏观变量进行统计或者公布的。在实际生活中,一般认为,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员工工资的实际购买力会下降,下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