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对物流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我国物流化建设还不完善。本文分析了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指出了其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现状;对策
前言 信息化是新时代的特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通过信息在物流系统中快速、准确和实时的流动,不仅可以促进物流企业快速发展,也有利于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良性循环发展。然而我国大多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们大多停留在提供运输、仓储或货代服务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严格意义的现代物流,所以如何加快物流信息化的建设,促进我国物流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1物流信息化概述
1.1物流信息化概念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
1.2物流信息化的作用
物流信息化具有对物流信息的辅助市场交易功能、业务控制功能、工作协调功能、支持决策和战略功能。
2物流信息化现状及制约因素
2.1物流信息化现状近年来,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物流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虽然有一些企业在现代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理念的冲击下,突出重围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但其物流成本仍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据统计200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06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比2006年提高4.7个百分点。受油价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6年的18.3%提高到18.4%,上升0.1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4542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比2007年回落4.4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1%,比2007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6.08万亿元,同比增长7.2%,与GDP的比率为18.1%,同比持平。而欧美发达国家物流费用仅占GDP的8.99%。另外,在许多领域,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约比欧美发达国家高出40%至50%,究其原因则主要是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大,运力浪费。
此外,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生产制造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满意度也很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高、信息不及时和不准确、服务速度慢且内容不全、没有网络服务、不能满足需求波动、不能提供供应链整合等。从近几年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对物流行业的严重影响,这也说明了尽快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
当然我国也有一些信息化基础较好的物流企业已经开始考虑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的优化问题,这些优化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等局部环节,但信息化建设达到这一阶段的物流企业只占总数的20%左右。而针对局部流程的信息化建设的结果通常表现为一些孤立的信息系统,难以互联互通,实现整合。目前,已经将这些孤立的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物流综合管理平台的物流企业寥寥无几,不超过总数的5%。
2.2制约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2.2.1物流信息化程度低,基础信息缺乏,数据采集困难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有关商品、企业和其它供应链环节之间的基础信息缺乏且搜集困难。同时物流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单证仍然采用纸面和传统的传输方式,没有电子化,甚至是连条形码的应用普及程度也不够,影响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物流信息化的程度。
2.2.2物流信息系统与自主知识产权由于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还是中小物流企业,因此在资金、人才、技术上有一定的欠缺,绝大部分没有自主开发信息系统的能力,大多是依靠软件供应商所提供的物流软件。这就说明大部分企业没有物流信息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这就给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带来了一定困难,使企业受物流信息系统软件供应商制约比较严重。加之物流信息服务业的法规、制度、标准建设滞后,使得各企业使用的信息系统标准不统一,阻碍了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2.3软件供应商
由于物流软件是一种需要针对企业的情况来设计的个性化管理软件,因而极难形成批量的生产,相对的其开发成本就很高。而这就使在规模资金方面都不足的物流企业难以接受,所以很多企业鉴于此就没有使用正规化的物流信息系统。
2.2.4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建立与发展公共信息平台是向各类用户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的开放式的网络信息系统。关于公共平台的建立,各地政府也做了不少努力,建了不少信息平台或网站,但是收效甚微,只有部分信息平台取得了成功。
究其原因往往都是不从实际需求出发,未作深入细致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却想包揽一切,结果信息平台与业务管理脱节,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完全无保障。造成了物流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无法形成。
2.2.5缺少发展物流信息化的战略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还需要一个培养人才、需求和管理技术的过程。但由于相关人员缺乏战略眼光,未提出我国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加之人才和技术的匮乏使得完备的信息系统无法建立,无法进行长期的,可行的,有效的物流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制定。
3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提高对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物流信息化关系到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针对我国物流业信息化水平低、技术落后、效能低成本高的现状,各媒体和学校要多介绍国内外物流信息化的优秀范例,供物流从业人员学习借鉴,以提高他们对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会在短期内实现我国物流企业整体信息化。此外各级政府及领导也需从物流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物流信息化问题。
3.2注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大力人才是发展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所以应注重对物流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具体方法上可通过物流专业和物流企业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联合进行课题研究,促进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体系的形成,从而实现对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3.3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化标准
物流标准化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都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在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化标准方法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既要国内标准统一,还要遵循国际标准。只有制定出我国自己的物流信息化标准,我国的IT企业才不会各搞各的一套,各个部门的数据和信息才会实现互联互通。
3.4加快建设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平台是通过对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以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支撑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信息化平台可以由国家、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进行规划建设,也可以由工业企业、物流企业和系统集成商多方共同参与建设。这样,就可以改变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物流运营效率。
3.5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并注重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先进的技术既可以节省企业成本,又可以提高企业服务效率,有利于企业发展。如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GIP、条形码技术、EDI、射频识别技术、GSP、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RP、MRP、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理论和信息技术,这些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会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此外政府应支持和鼓励物流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研究与应用,支持和资助科研机构、大学在物流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并注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树山.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许尔青.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研究[J].消费导刊,2009(21)[3]戴定一.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与建议[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0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