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比如国家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扩大物流业的社会需求水平。③物流业政策对系统的影响是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物流业系统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之间存在或强或弱的联系,共同作用于整个物流业系统。
(2)物流业政策与资源配置。物流业政策最为直接的作用就是影响物流业资源配置,并通过物流业资源配置状况的改变实现物流业政策的意图和目标。与物流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资源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资本、物流技术、物流人力资源等。提高物流资源配置能力、质量和空间,是提高物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物流业政策对物流业发展作用是长期的,这不仅由于政策本身存在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更由于物流业产业结构本身具有延续性、持久性,导致物流业政策影响的长期性。
(3)物流业政策与物流市场需求。政府可以通过物流业政策影响物流市场需求的总量、质量和结构,政府通过制定和规范物流行业标准、融资政策、财税政策、采购政策等手段和途径来影响物流市场需求。比如优惠的融资政策与财税政策能调动物流业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与更多相关企业如制造业合作的积极性,从而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总量需求。
(4)物流业政策与物流业企业组织。物流业政策不仅为物流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和条件,它对企业内部、以及企业间的关系也会产生影响。物流业政策对企业战略(如融资战略)、企业组织形态(如制造业与物流业战略联盟)以及产业集群(如物流产业园区建设)都会产生影响。(5)物流业政策与物流业关联产业发展。物流业的用户面向国民经济的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相关行业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物流业政策对相关产业的激励进而会影响市场需求和物流业发展。
(6)物流业政策是物流业发展机遇。根据经济学原理,机遇也是一种资源,丧失发展机遇等于浪费重要的资源,特别是我国物流业发展刚刚起步,机遇显得尤为重要。物流业发展机遇是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可能来自政府的某项制度创新、或某项政策措施。物流业政策为物流业自身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了机遇。
2.物流业发展政策框架
物流业发展政策措施应强调提升物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物流业政策作用系统机制分析,其整体框架应包括四大要素:物流业产业资源、物流业市场需求、物流业企业组织和物流业产业环境。资源是物流业发展基础,主要资源包括物流业基础设施、物流技术、物流资本、物流人力资源等;物流业市场需求是决定物流业规模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可以包括国际、国内和区域三大市场;物流业企业组织是参与市场的主体,在研究物流业企业组织时,要关注企业战略与政府目标的协调、支持物流业骨干企业发展加强品牌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支持产业链形成。物流业产业环境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平台,良好的产业环境能够支持物流业资源整合、市场拓展和产业组织发展,其主要因素有政府/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商业/法律/人为环境等。物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整体框架见表3。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分析与比较1.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总体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不仅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而且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从国家层面到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振兴我国和地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以表3所构建的框架为基础,对我国31个省、市、地区出台的《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进行解读,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表3的二级政策措施进行编码[11]。如果出台相关政策,则赋值为“1”,否则为“0”。全国各地政策出现的频次汇总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表3总结我国各地物流业发展政策措施,其政策制定主要体现在:(1)在产业资源方面:①加强物流中心/园区建设和公路/铁路/航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规模、物流发展水平、产业构成、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位特点和经济关联度等因素,重点建设规模较大的物流中心/园区。对于公路/铁路/航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挖掘现有基础设施的潜能,提高其利用率,同时进一步加快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沿海深水码头、内河航道、机场、输油管道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电子订货系统(EOS)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ASW)、自动导向车(AGV)、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同时加强ERP、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物流管理效率。③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主要是建立物流人才培训基地;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另外,各地教育部门加强与省内外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开设物流专业,采取联合办学等方式,培养物流人才。④加大对列入规划的重点物流建设项目的财政投入,同时实现多渠道的投资融资体系的建立。通过引导商业银行积极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鼓励担保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和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鼓励和引导外资、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投资物流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⑤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主要是做好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货运物流网、车辆信息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邮政等运输与服务方式信息网络,构筑行业物流信息网,并逐步实现行业之间信息联网。逐步与银行、保险、税务、工商、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系统联网,建成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2)在市场需求方面:主要是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自身经济和物流业发展具体情况,确定市场定位。加强与国际国内不同区域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各地物流业则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传统物流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物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同时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一定数量的大型物流企业。
(3)在企业组织方面:①制定物流业技术与行业标准。
主要是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参照国际通行标准,研究制定一批对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积极推动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条码化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支持物流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②提高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充分利用区域科研院所及高等学校的创新资源,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物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鼓励形成物流企业联盟。主要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运用,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及物流单位横向联系,形成优势互补,渐成规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