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提要: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审计 准则的制定进行分析,认为审计准则的制定过 程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准则制定的模 式是一个诱导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相结合的 动态的混合变迁过程,主要从意识形态和路径 依赖的角度分析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审计准 则制定的作用,强调了政府在准则制定过程中 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审计准则;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举行了 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发布了39项企业 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其中, 新制定的审计准则22项,修订完善的审计准 则26项。新发布的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全部自2007年1月1日起施,标志着我国审 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审计准则的变迁,不 仅是一个国际趋同的过程,从制度经济学的角 度分析,有着深层的原因. 一、制度经济学对审计制度的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 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道德和伦理的,用来 约束个人行为的规范。它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 品,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形成制度的供给. 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目标模 式)对另一种制度(起点模式)的替代过程,或 者说是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产生过程。制度 是一种约束机制,它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的 各个方面。按照这种界定,审计———约束企业 会计信息质量的机制也是一种制度。既然这 样,对审计性质的分析就可以纳入制度分析的 框架。在审计市场中,一套既定的审计准则不 仅使注册会计师能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执 业,还可对公司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等方面提 供相关建议。审计准则在某种程度可视为注册 会计师的抗辩依据,即审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 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为自身提供有效的法律保 护。从这一意义上看,审计准则可以降低注册 会计师执业的费用和风险。因此,审计准则是 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审计准则在交易中可以 发挥如下作用: (一)降低审计交易中的信息费用。在审计 交易中,有关审计委托人不仅要了解审计主体 的声誉评价、业务能力的评价,还要了解他们 遵守协议的意愿。获取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 的,这些成本可称为信息费用。审计准则可以 提供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标准,把不同方面的 标准联系起来有助于评价各个审计主体的声 誉,进而帮助委托人简化决策程序,根据其潜 在伙伴以往的行为方式去推断自己未来最有可能的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对未来立场的合理 预期. (二)降低审计交易中的权利界定费用。由 于有限理性和契约的不完全性,在达成确定权 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后仍然面临着权利的再度 界定或进一步界定的问题。审计准则能够有效 降低审计交易中的权利界定费用,虽然它并不 能够消除这一费用。首先,审计准则确立权利 界定的基本原则。其次,审计准则直接确定审 计主体权利的行使范围。再次,审计准则为审 计交易中的权利争议提供了解决程序。在充斥 着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具备有限理性特征的审 计行为主体之间不可能签订一个能够预测契 约期内所有可能事件的完全契约。审计准则确 定了解决争议的程序,从而使各方在不终止合 同的情况下寻求争议的合理解决. (三)降低审计中的监督制裁费用。对于根 据理性原则进行损益计算的审计主体而言,违 反制度规则的净收益必须超过由于这一行动 而产生的净成本。如果他们由于违反制度而受 到制裁,那么他们就要把这种制裁带来的损失 纳入到成本-收益分析中。由于对声誉的珍视,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审计主体即使是在自 利要求与审计准则要求不相一致时,也会遵守 审计准则,履行与之相关的审计协议,从而可 大大降低用于监督制裁机会主义行为的费用。二、审计准则制定和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 析 制度变迁理论深刻揭示了审计准则的变 迁是由其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引发的,明确了 只有当通过准则创新可能获取的潜在利润大 于为获取这种利润而支付的成本时,准则创新 才会发生,才导致准则的变迁。从制度创新的 动力源泉与条件来说,新制度经济学所提出的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是经 济主体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制度变迁总的 潜在收益大于变迁成本并不一定会导致制度 创新,只有当制度变迁为权力集团带来的潜在 制度收益大于新制度的组织操作成本时,才是 制度变迁产生的唯一途径. 制度变迁分为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 制度变迁两种类型。诱导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 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 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 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它具有渐进性、自发 性、自主性的特征,可用成本收益比较模型和 供求模型去解释,创新者作为制度的供给者或 生产者只不过是对制度需求的一种自然反应 和回应。对于审计准则的变迁来说,诱导性变 迁是指审计准则的各需求主体从自身利益出 发,对现存审计准则不满意或者对新审计准则 产生需求而发生的变迁;或者是指供给主体从 其所代表的集团利益出发,当出现新的获利机 会时而发生的变迁。由于变迁中的原有制度在 面临竞争、威胁其存在和发展时,必须对此有 所反应,并能够回应,因而出现了另一种变 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变迁指现行审 计准则的变更或替代不在于个人获利机会的 发生,而是通过政府命令或法律强制实行。它 可以避免诱导性变迁过程中存在的外部性和 搭便车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变迁成本. 在制度制定和变迁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和路径 依赖从环境上对审计制度施加着不同程度上 的影响. (一)审计制度变迁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 意识形态是由互相关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所 构成,包括道德和伦理法则。意识形态本身就 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市场机制得 以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们能遵守一 定的意识形态。如果对个人的最大化行为缺乏 某种制约,产生了过高的遵从规则的成本,需 要花费大量的投资去使人们相信这些制度的合法性,那么,制度安排将是无效率的。可见, 制度的安排需要和意识形态相结合。审计准则 是审计市场上各利益主体间博弈的产物。由于 各主体对审计环境、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等在 认识上存在差异,因而,将审计准则的制定与 意识形态相结合就非常重要。在制定审计准则 时,应考虑各利益方的意识形态。当某些团体 认为审计准则有失公平时,必须要付出足够大 的代价以使他们相信准则是恰当的。在审计市 场上,各利益主体不计较各自利益的差异而采 取服从审计准则的行为,正是意识形态在起作 用。毫无疑问,意识形态对审计准则的制定有 着特殊的影响. (二)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路径 依赖是指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 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 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过 程中得到自我强化。制度经济学认为,如果人 们选择的制度变迁路径是正确的,经济制度的 变迁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迅速优化;反 之,则会顺着错误的路径下滑,甚至被锁定在 某种无效率的状态而导致停滞。一旦进入锁定 状态,除非借助强有力的外力推进,否则选择 新制度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如果审计准则变迁 的路径选择正确,审计准则的制定就会沿着预 定的方向快速推进,并能极大地调动各利益方 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从事审计准则 的修订,促进审计准则的完善。这反过来又成 为推动准则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力量,双方呈现 出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如果 路径选择不正确,准则的制定不能给利益相关 方带来收益增加,而只是有利于少数利益集 团,那么这种审计准则不仅得不到支持,而且 加剧了不公平竞争,导致审计市场秩序混乱. 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就难以扭转。毋庸置疑,路 径依赖对审计准则的制定具有极强的制约作 用,是影响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