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寓了文人高尚的理想情操。其典源自屈原,其《九歌·湘君》云:“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11]朱熹释曰:“芳洲,香草所生之处也。”[11]芳洲遍被香气四溢的杜若,格高调雅,引人入胜。古人喜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故香洲晓筑,既易使人萌生高洁人格之念,又可联想到湘夫人思念湘君时那种临风企盼,却久候不见而黯然神伤的凄美画面。设若仅从建筑美学生发,试想:破晓时分,杜若含香,波光盈盈,寒山滴翠,水中小洲,宛然在目,又是何等优美之意境。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中云:“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12]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写意的诗歌,诗家三昧于斯可见。
《易经·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13],又《系辞下》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13]这是贯穿《周易》的主要哲学思想。就建筑而言,其设计就要体现出阴阳合德、虚实相间、刚柔互济的理念。庭院堪为此类建筑的代表,它一般是指前后建筑与两边廊庑相围而成的一块空间。建筑为实,主阳;庭院为虚,主阴。这一虚一实组合而成的“前庭”和“后院”,依中轴线逐步推进,极大增强了传统建筑“阴阳合德”的魅力。楼盘“西城十二庭院”,其名唯美婉约。西城,其地已僻;庭院十二,其居也深。不禁令人联想“庭院深深深几许”[14],让人无限向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其广告语的设计同样也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再现青梅竹马的时光”。按:“青梅竹马”,源自李白的乐府诗《长干行》。诗云:“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15]这种“两小无猜”的清纯又略带青涩的爱情令人心仪,《唐宋诗醇》评曰:“儿女情事,直从胸臆中流出。萦回曲折,一往情深。”可以想见此楼盘会令那些有初恋情结的人何其向往。“宁波大公馆”依傍天一阁、大卿桥、朗官巷、咏归路等历史名胜,人文底蕴深厚。其广告语曰:“得海曙中心者,得宁波”,则显然克隆了《孟子·离娄上》所谓“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6]法其式而不师其辞,善假物也。香港首富李嘉诚针对房地产市场投资曾有一句名言:“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宁波大公馆”的这则广告强调的正是其得天独厚的地段优势,海曙中心,承载着宁波的历史与荣耀、未来和希望。入住它,意味着真正拥有宁波。楼盘“又一村”则取陆游诗“柳暗花明又一村”义,予人以无限想象空间,广告语即如是说:“这么漂亮的家,谁住在里面?”二开发商在策划楼盘名称及广告语时,不仅会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因势利导地利用宁波地方文化也是时常祭出的利器,毕竟当地人的购房需求是巨大的。宁波,古越之地,开化较晚。史载:“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17]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始独立建州,时称“明州”,这是宁波文化发展史上的大事。设立于是年的明州州学和唐武宗会昌六年(846)的象山县学,以传习儒学为业,推动了宁波文化的发展。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一1048)兴起的以讲学为核心的文化运动,对宁波文化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人物是时任地方行政长官的王安石和“明州庆历五先生”(杨适、杜醇、楼郁、王致、王说),他们相交笃厚,以州学、县学、书院为讲学基地,倡导平和笃实的学风。教化所及,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一1063),吴孝宗撰《余干县学记》云:“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18]赓续“庆历五先生”余脉而发扬光大的,是“淳熙四先生”(杨简、沈焕、袁燮、舒磷),他们以道学相砥砺,形成了以倡导陆九渊心学为旨归的四明学派,极一时之盛。尔后,明代王守仁的心学及明季清初以黄宗羲为职志的浙东学派把宁波学术文化推至高潮,蔚为大观。其所提倡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思想对宁波城市文化性格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鸦片战争以后,宁波沦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向西方列强开埠。传统文化渐渐让位于商业文化,清季盛炳纬《养园剩稿》卷一《劝稼别墅记》中云:“吾甬滨海建郡,辟为商场,生斯土者,皆注意商业。自顺康间海禁弛,已冒险交通百余年来,益奔走弛逐,自二十行省至东南洋群岛,凡商贾所萃,皆有甬人之车辙马迹焉。”[19]形成于明末清初后不断光大的宁波商帮更是蜚声中外。……清末陈夔龙尝谓:“冠盖京师,凡登揆席而跻九列者,半属江南人士。父兄之衣钵,乡里之标榜,事甫半而功必倍,实未至而名先归。半生温饱,尽是王曾。年少屐裙,转羞梁灏。不识大魁为天下公器,竟视巍科乃我家故物”[20],这就是江南人的底气与豪气。吴晗亦云:“大抵一地人文之消长盛衰,盈虚机绪,必以其地经济情形之隆诎为升沉枢纽。而以前辈导絜,流风辉映,后生争鸣,蔚成大观,为之点缀曼衍焉。”[21]宁波人每提及这些前贤时俊,无不自豪。所以将楼盘名称及其广告语植入地方文化的土壤,可增强甬城购房者的自豪感和亲近感,乃聪明之举。较典型的,如“坤和·亲亲家园”,一句“阿拉宁波阿拉亲亲阿拉生活”的广告语,让土生土长的“阿拉”宁波人倍感亲切,这是契合了当地的语言习俗。宁波境内有四明山,有“小庐山”之美誉,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即自号“四明狂客”,以四明命名的楼盘就有锦绣四明、四明春晓、四明城市广场等,这也是借地方文化宣传造势。宁波现存亚洲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明代范钦的天一阁,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优秀代表,其名取自《易经》的“天一生水”说。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天一生水”则能以水克火。“天一文化”是宁波人的骄傲,他们对此有着特殊的感情,宁波城市口号“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即与之相关。炒作“天一”概念,可有效地拉近与当地购房者之间的感情距离。“天一家园”、“天水家园”的得名,就是这一概念炒作的产物,是“天一文化”与商业对接的体现,而“天怡嘉苑”则是谐音“天一家园”。“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天合家园”就是这种概念的产物,其广告语即云:“找到心向往的地方”,因为它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即图个吉祥、团圆、平安。高新区“和美城”的命名也是同一创意,家就是要和和美美、温馨和谐。遥想当年,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曾扣动亿万国人的心。就是因为它迎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成功地把酒与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显示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6](《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同样反映在人的秉性之中。钱穆先生释之曰:“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22]强调的是水的圆融通脱。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2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23],说的是水的有容乃大。临水而居或依山傍水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在生活中的体现,由此产生的水景住宅,包括海景宅、江景宅、湖景宅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水至柔,建筑至刚,两位一体,则糅合了山之厚重和水之圆融,恰到好处地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