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笔者所经历的该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创建于90年代,地处长三角,以影像设备为主营业务。近十年时间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扩充到了一个年销售额过亿的初具规模的公司。 2004年以前,该公司没有营销队伍,更没有系统的营销体系,只有负责订单、发货、物流的业务部。被分销代理商们戏称为订单加工作坊。进入90年代后期,由于诸多原因,公司陆续分裂出一些同行企业做同样的产品,市场上又冒出无数竞争产品;而且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营销队伍,开发与管理营销网络,并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市场服务。企业的一些老客户(分销客户)逐渐都转做其他产品,订单越来越少,有些干脆彻底放弃了另立门户。自2004年始,该公司产品销售连年下滑,到2006年短短三年间下滑一千多万;市场逐步萎缩。
为了尽快扭转销售颓势,公司于2005年设立专门的营销管理机构——销售部,负责全国市场的开发与管理。但当时销售部一共也只有三人,营销职能并不完善,组织架构也模糊不清,员工角色并未根本转变。
2006年初,公司聘请了销售总监。遗憾的是由于观念磨合上的问题,受聘者只干了三个月就离开了。2007年公司新的营销总监上任,公司当年设计了1.5亿的目标,但是生产系统和销售组织规模都未按照1.5亿元的目标进行配置;结果,2007年的实际销售仅达成不到80%。
自2006年以来,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如: 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产品线 增加销售人员 投入更多资金进行营销宣传,加强代理商沟通
经过新任营销总监的辛苦努力,但销售额也仅仅与业绩下滑前的水平基本持平;纵观过去三年的业绩,07年虽然有很大进步,但离公司高层的期望还太远。
在2005年以来的几年里,伴随销售增长乏力,其他一些问题也凸现出来、并日趋严重,主要如:
●公司利润严重下滑
设立销售部之前,尽管销售收入下滑到谷底,但还有可观的利润;近两年,销售费用不断上升,尽管销售收入基本止住下滑态势,但到2007年末,成本高居不下,利润率仍不容乐观。而由于害怕利润空间的下降,公司削减了很多正常必要的市场开支,不敢大量进行积极的市场投入,无形中挤压了销售额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应收账款日益上升
公司原则上采用“现款现货”政策,业绩下滑后,为了便于客户开发、尽快扩大销售规模,开始出现一些“赊销”现象。到2007年底,全国客户的应收账款累计总额已经达到1700万元。并且为部分应收帐款纠纷,公司屡次陷入一些法律纠纷,为此花费大量精力。 ●员工怨气载道、士气低落:
在营销部门成立的头两年,整个营销队伍士气高涨;但近2年来抱怨之声四起,士气越来越低落,互相推卸责任,团队成员能力弱化。
●销售队伍中逐渐滋生一些腐败现象
通过不需要太复杂的调查和分析,就能得出结论:该公司的根本问题是营销管理体制的问题,是组织和人的问题。
2007年下半年开始,笔者着手协助该公司在保持销售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对营销系统进行了渐进而彻底的变革和优化。
在此仅讲述涉及其中变革内容之一——营销组织的构造。
二、在销售部门设立之初,招聘来几大区域经理,派往全国各地开拓市场,他们各自跑马圈地,地大物“薄”,广种薄收。在后来陆续增设区域经理的过程中,几大“金刚”便把“瘦”的市场“贡献”出来,“肥”的市场留给了自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格局。
问题诊断:
1、区域设置问题:
● 疏密不均:有的跨几个省份,有的仅仅辖管一个省市;区域太大,区域经营者(代理商)和管理者都既精力有限,又缺乏压力来源,动力不足。
● 犬牙交错:从地图上看,区域与区域所辖管地域之间犬牙交错,很多呈弧形、长条状;按照经验,这将会成为跨区窜货的一个重要原因。
● 由于有足够的地域空间,不少地区总代理或区域经理采取简单的“广种薄收”策略:要么不断开客户,向客户压货,以此来维持或扩大销量;每年开一批新客户,“死”一批老客户,甚至只见开发渠道客户,不见渠道客户出单。要么,因为区域空间大,单个城市销售压力小,区域分销渠道间竞争不激烈,区域负责人和区域总代理们对开发和维护分销渠道都不热衷,不肯下力气,得过且过;有的区域经理就简单地放每个区域极少的几个分销商客户,吃皇粮,利用简单相加总量维持销售总量。结果:
1、区域辖管的地域面积越大,其所管理的单个城市销售额就越低!其区域渠道及终端有效覆盖也越低;地域面积大、客户少,平均单体客户销售量也很低;但销售业绩并不高,同时由于管理半径增大,费用普遍较高,而费用比率普遍较高。
2、区域面积越大,由于投入和精力上的原因越疏于管理,这也是应收货款(包括呆账、坏账)增加的主要原因。 3、区域管辖面积越大,一级代理商们在渠道问题上应对厂家的筹码越多,厂家的话语权越弱,而厂家将来替换代理商的代价也越大。代理商和区域负责人的压力也就更小,其在渠道开发和维护上的“兴趣”也就更小,厂家对市场区域管理就被迫更加弱化,至此,形成恶性循环,单体销量也就更低。而新的分销商也就难以及时进入。 4、区域划分和代理商招纳时区域面积越大,区域对厂家的牵制能力越强,价格管理和终端管理越困难,最后,区域经营者受短期个体利益的驱动,会出现一边区域经理和总代理们不断向厂家压价,要政策,谈判申请优惠,一边是市场零售价格居高不下,市场表现乏力,厂家整体市场营业额停滞不前;利润表现欠佳。
5、相反地,XX办事处基本被局限在XX市区,他们不得不通过在有限地域进行更密集的分销来争取销售业绩增长——不断开发新的二级分销商,加大市场投入和促销力度维护老的终端持续产量,这才是可持续的增长!业绩逐年增长,最终成为占地面积最小,但销售额最大的区域。而由于其自身业绩良好,所以利润水平也较理想,很少向厂家要求过多的降价和其他利益。
2、组织权力分配问题:
● 组织权力集中于老板与地区经理两个岗位;总部员工与地区办事处业务人员均严重授权不足;士气低落。
不少地区经理已渐成“诸侯”,操控一切:客户资源、营销投入、分销组织管理等;并以此作为与总部讨价还价的筹码;总部已经“投鼠忌器”。
● 决策链——大多业务决策最终都汇集到老板处——过长,效率低、反映迟钝。
3、市场管理体制问题:
● 公司的市场管理体制本质上是地区经理责任承包制:
地区经理年初领取经讨价还价定下的销售目标和费用指标,年底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获得销售提成。区域经营者和管理者们疏于对信息通道的建设和营销基础设施(品牌、专家、渠道)的建设,压缩市场投入,着眼短期利益。
●总部专业职能部门已形同虚设,专业市场职能部门人手配备不足:
·由于营销体系的问题,信息传递失灵,缺乏对各地具体市场状况的了解,难以及时制订切实可行市场策略和分销策略。
·即使制定策略也难协调各个区域的贯彻执行。
●公司现行管理体制和流程呈现明显的“黑箱”现象
1) 地区市场(办事处)运作成为“黑箱”——总部只能从一端控制投入(产品与费用);然后,接受黑箱另一端的产出(销售额与利润)——黑箱内部的运作信息经地区经理的过滤已经失真。
2) 对于地区分销团队和公司客户而言,公司总部是个“黑箱”——他们只能在一端控制对公司的输入(客户的货款、分销团队的工作努力),然后,接受从公司的输出(销售政策、促销支持等;销售团队成员的报酬)。 3) 两个“黑箱”的对接点上——整个体系的要害所在——是地区经理。 ● “黑箱”操作已经滋生了腐败,腐败在不断侵蚀公司资源(利润)、不断侵蚀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