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将成为可能。在这一趋势影响下,由国家一元投资主体办体育的局面将被打破。实践中发现,是否还有必要设立省一级专业队,能否设立单项运动协会下的基地来取代某些项目的常设国家队,能否在高校、大型企业建立运动训练基地等,都是值得研讨的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政府投资的范围、作用方式等即将面临挑战。可以想象,在至少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体育将会保持业余竞技、职业竞技、专业竞技三种竞技体育体制并行互补模式。如何建立市场经济基础上多元化的体育体制和发展模式,将是新时期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1.5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差异化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最不平衡的国家之一。东、西部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包括了综合产出水平和产出效率的差距,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以及体制、文化背景的差距三个方面。正如胡鞍钢等人的研究,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属于地区差距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中国不仅在各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经济差距,即使是同在一个省区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8]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两个相互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方面。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决定和影响着社会发展差距,地区社会发展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差距。[9]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是体育的基础并制约着体育的发展,社会发展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同样决定了社会发展对体育存在一定的影响。 仅以东、西部为例,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人力资源条件,以及体育产业化程度的影响,这种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体育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的差距扩大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奥运会贡献、全运会排名。在特定意义下,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所反映的是影响竞技体育活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目前的研究表明,奥运会得分、全运会得分、入选奥运会代表团人数、健将级运动员人数等主要指标比较能够直接反映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状况。根据李卫(2001)对1996-2000年奥运会周期的评价研究,东、西部地区竞技体育综合评价分分别为749.47和254.3,东部地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是西部地区的2.85倍,这是一种明显的倾斜。动态分析表明,在我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东、西部地区竞技体育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加大。[10]尽管国家实行了运动员交流、协议记分和“两次记分”,也有意向西部地区政策倾斜,但是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并且与以前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 (2)体育产业增加值、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和体育产业结构与分布。我国现阶段体育还未达到充分普及,一方面是受限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受限于个人经济实力不强。因此,体育产业化从根本上讲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而是在遵循体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经营机制和手段改造传统体育运作模式,将原本被政府纳入公共品管理的体育向私人品性质或准公共品性质的体育逐步转变。让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从而使一定的公共投资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体育,提高体育投资效益,激发体育的内在活力,把体育事业做大做强。但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践也不难发现,体育产业化发展程度仍然很低,体育产业增加值太低,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太少和体育产业结构与分布极不合理等。并且研究还发现,西部地区体育产业还没有基本确立发展所需的筹资机制。通过市场方式所筹集的资金极其有限,国家财政投入仍然是西部地区体育收入的主要来源,占西部地区省(市、自治区)总数的91.6%。其中,国家财政占当地体育收入超过60%以上的省(市、自治区)达10个,国家财政投入和补助低于体育收入50%的西部地区只有四川(32.9%)和贵州(48.7%)。[11] (3)体育社会团体的作用发挥。在中国特有的体育管理体制下,西部地区省级体育社团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全国性社团在纵向上的环节而存在,由于转型时期的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区体育社团在功能上的拓展和独立,往往导致体育社会组织缺乏活力,没有法律上的保障和经济效益。加之,我国绝大部分体协都是通过“体制内”成长起来的,它是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的产物。因此,行政色彩浓、亚政府、二政府等问题也是制约其社团作用发挥的障碍之一。[12] 2 中国体育管理的发展与改革 总体来看,未来中国体育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是在三股时代潮流(或背景)的汇合点上求生存、求发展的。第一股潮流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各种体制的变革。今后的各种社会现象,包括竞技体育,最终都可以也必须从这场社会经济关系、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的伟大变革中寻找根源。第二股潮流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在二元经济的约束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客观存在,由此造成东、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包括在体育发展上的不平衡性。第三股潮流是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它自身躁动着的变革的趋向。中国体育运动的国际开放,特别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参与,以及对大众体育热潮的主动投入和对体育产业化、商业化的密切关注,注定了中国体育管理的改革和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世界潮流。其实,这三股潮流的本质都是经济性质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中国未来体育管理发展的首要的和必须的任务是在国家的经济结构中认定自己的地位。一方面要契合国家和国际体育管理实践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要着眼于本地区(省、市自治区)的市场需要。体育管理方式的确立、运动项目的设置、体育资源的配置等最终必须接受市场的考验。 2.1 紧跟世界各国体育管理发展的潮流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国际上体育管理可概括为两种:政府办体育和社会办体育。它们的区别体现在办体育的主体、动力和资源配置方式三方面。政府办体育的主体是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动力源于满足政府的需求以及由此得到的财政投入和自身拥有的行政权力,资源则是用计划手段来进行配置;社会办体育的主体是各类事业法人、社团法人、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动力源于满足大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以及由此得到的实际利益,而资源是由市场机制来进行配置的。因此,从实质上讲,政府办体育是指通过行政力量来管理体育,而社会办体育是指通过市场力量来管理体育。 从市场经济国家管理体育的方式变化来看,社会办体育是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社会自治化的相伴物,也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在体育组织形式上的反映,它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需要的。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世界性的政府改革大趋势。新的管理理念为各国体育管理方式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代表着体育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值得我国体育管理未来发展借鉴的。 总体来看,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及社会团体分权,努力实现体育管理层次化;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日趋协议化;政府与社团结合型的管理模式的基本取向;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行为重心将依据经济规律进行定位等是世界各国体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向。 2.2 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规律 从经济组织角度看,体育管理机构中有经济组织但又不全是经济组织,它还包括公益性事业机构以及社会团体;从功能、价值来看,体育不仅有经济功能、经济价值,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价值,所以体育具有多元价值。这就是说从总体上体育应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但它又不是单纯的经济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