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由于英语课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许多 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对于学生所熟悉的东西,教师往往可以直接破题导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上初中三册第8单元30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对题目进行导入: T: When is Christmas Day? S: December 25. T: What can you often see in the stores during the Christmas season? S: Christmas trees. T: What do Christmas Father do on Christmas Day? S: He dresses up in red and gives the presents to children. (四) 语言点导入 教师可根据课中主要语言点,进行设计导入,把枯燥的语言点变成有趣的 导入,使学生易于接受。如在初中二册第15单元57课时,有一个语言点是“So + 倒装结构”,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可作如下导入: T: Which school were you at last term? SA: I was in Qianhuang Middle School. T: What about you? SB: I was in Qianhuang Middle School,too. T: A was from Qianhuang Middle School. So was B. 教学过程虽然十分强调学生是主体,但教师作用依然不可忽视,而导入新课是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正如英国语言学家H.G.Widdowson(1990:33)所说:“教师只有协调好日常教学活动(to mediate through everyday pedagogic activity),才能使教和学的双方同时取得可观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要担当教学重任,充分扮演好教书育人这一角色,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其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使学生重塑自信(reassurance),觉得英语课好学、易学,产生兴趣、减少焦虑,达到事半功倍。因此,导入一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它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善于以就拓新,温故而知新;它更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形成悬念,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 Widdowson,H.C.(1990).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 UK: OUP. 2 《中小学外语教学》(京),1998年第2、3期 3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1997年第1期 4 刘道义等主编,《(中学教科书)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朗文出版集团公司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