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学科教育
   语文高效课堂皆在动静之间      ★★★ 【字体: 】  
语文高效课堂皆在动静之间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3 18:52:37   点击数:[]    

•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构成了一幅夕阳西下时一只孤鸦栖于枝头哀鸣的凄凉之图。不必在学生读后即让其大谈感受,而是让他们对这九个名词组成的意象静想片刻,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有关画面。学生自然会从“枯”、“老”字中,想象出藤条的错落、树皮的黑厚;从“昏”字中,品读出鸦雀嘶哑的喉咙,从字里行间感悟出凄清衰颓、悲绪四溢的气氛。从而在沉吟中对下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断肠”二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品味出诗的美感。
 再如,鲁迅《故乡》中的“我”回到故乡后,来到“我家的门口”看到“瓦楞上许多枯草的茎当风拦着”这一句十分简约,但留下了多层次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在学生静思时进行点拨:作者写的是什么?生活的原貌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学生的想象翅膀在款款而飞——首先想象,作者写的不是“房上”的草,而是“瓦楞”上的景。接着再想象“我”既观察如此之细,势必还看到其它种种情景:旧屋、荒院、杂草、枯树等等,可为什么只写“瓦楞上”的“枯草的断茎”呢?还要想象“我”急于见到家中的亲人,匆匆往院内走的情景。想到这些,就可以理解此一句已表现悲凉之情,无须在凄凉之景大力渲染了。
 这种“静中求活”的课型,表面上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并且这种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深入。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浅谈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与对策

  • 下一篇文章:试论书法学的学科本性及其理论基本特征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语文高效课堂皆在动静之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语文高效课堂皆在动静之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谈愉快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 ››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加强我国高等航...
  • ››浅议中世纪大学给现代高等教育的启...
  • ››基于网络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 ››在几何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 ››农村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与...
  • ››农村初级中学数学成绩分化的分析与...
  • ››浅论数学教学应唤起学生主体意识
  • ››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之我见
  • ››语文高效课堂皆在动静之间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