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体的思想方法研究儿童,把儿童看作一个整体,在儿童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中研究如何让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婴幼儿开始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儿童婴幼儿时期的经历与其心理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向低年段延伸。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共识。但是,婴幼儿的心理建康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做,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笼统地说,心理健康表明的是个体适应环境的状态,是个体经过自我调节与环境之间高效率、快乐的适应情况。但是,婴幼儿适应社会环境、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成熟,社会化程度也不够,因此,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家庭、幼儿园)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研究儿童的情绪行为,更要教会儿童从小学会各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从人格教育人手,培养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使他们从小学做人,具体包括:学习生存和生活——学做健康人;学习交往和关心——学做社会人;学习创作和学习——学做智慧人。需要强调的是:在培养儿童良好行为规范的同时,也要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四)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自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大部分中小学都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有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有的学校认为青春期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认为开设心理课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认为搞好学习辅导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学校认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以上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内容,是某一个点而非整体。由于只看到了“点”,许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再则,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和方法也不够统一、规范。笔者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课、在学科及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沟通。其中的每一部分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与其他部分相结合。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沟通,统一认识,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管理等,从而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