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技能的关系。为德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哲学家费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其重要意义那也仅仅只是第二位的。”)在费希特、洪堡看来,实用性,服务现实,只是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结果之一或副产品,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人文知识,而是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为形式,以价值观念养成为目的的知识性实践过程。古人云,教师在社会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其中,授业主要是传授知识,而传道则主要教会如何做人,传道是安身立命之本。传道与授业是“体”与“用”的关系。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尽快的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必要的技能性训练是应该的,但千万不能用技能性训练代替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是技能训练:训练是传授参与社会生活的某种技艺,教育则是要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价值目标。大学绝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的训练场所,适宜的职业只是实现完美人生的一个手段而已,不是做人的目的,不是为人之本。大学教育绝不能只抓住了“手段”却丢弃了“目的”本身。
(三)我校目前构建人文精神的若干可行性途径:
大学的使命不仅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达到智力上的丰富与发达,而且在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心灵上的成熟,使他们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所在,能够体悟学习的真谛何为,能够找出日常生活的正确指向,能够感受到来自灵魂的每一次颤抖,并真正景仰超越性的人生风范。
首先,全体教师要注重加强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生活中通过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地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以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为己任。
其次,加大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力度,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凸现教育的人文情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加强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教室文化和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塑造先进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对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认同,以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生活风貌。
再次,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提供深切的人文关怀,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一次指出:“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通过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展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激发大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空间,使大学生实现素质与能力、知识与技能、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培养创造型人格,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必须在以人为核心,以人文精神为建构指南,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的思想指引下,以尊重、关心大学生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逻辑起点;以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人格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大学生的伦理情操、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位、丰富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大学生的终极关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