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职业教育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字体: 】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03:29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成就的二十年,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取得重大进步、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的二十年。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之际,回顾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引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就,总结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展望跨世纪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未来,是十分有意义的。  1,改革教育结构,促进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拨乱反正、百废待举的日子里,针对“十年动乱”之后教育结构与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他还指出:“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二十年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把改革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要使高中阶段的教育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根据九十年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任务。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1996年,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和实施。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些方针、政策和法规,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  二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1997年,我国拥有职业初中1469所,在校生80.9万人,另外还有“三加一”、“初二分流”、初中引进职业教育因素等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和义务教育的普及有积极意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本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1997年,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 17116所,在校生1089.4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3.6倍和8.6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由1978年的7.6%提高到1997年的56. 2%。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经济建设对各类初中级人才和劳动者的需要,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缓解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压力,对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高等职业教育的应运而生,是与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采用和引进,在资金技术密集的行业及经济发达地区对生产第一线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量培养掌握较高技术技能、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层次技术人才。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有了积极发展的势头。目前,全国已有职业技术学院27所,职业大学73所,高等技术专科学校3所,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班的中专学校14所。此外,还有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也正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试点。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加强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对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而且成为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成功尝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实际,职业教育发展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1980以来,仅中等职业教育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3086.5万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这是解放后前30年同类毕业生总数的4.5倍。各种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实施培训累计数亿人次。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量大、面广、专业门类繁多,涉及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的各类专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经过短期职业培训的结业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就业于城乡的各行各业,明显地改变了各行业人才队伍的结构,从整体上提高了各行业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以江苏省为例,从1989年到1994年,全省初、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结构比例由70:27:3提高到45:50:5。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职业学校毕业生发挥了科技示范和生产带头作用,提高了广大农民吸收运用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据国家统计局1989年抽样调查,农户人均收入与户主受教育情况的关系为:文盲户442. 84元,小学户542.96元,初中户616.3元,高中户639.85元,中等职业教育户740.9元,同1 985年相比,人均收入增长率分别是45.6%、54.9%、56.1%、53.9%和68%。结果表明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户人均收入和增长率都最高。这说明了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一些职业学校根据需要,举办乡镇及村级干部中专班,培养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能带领人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很多职业学校毕业生走上了村长、乡长岗位,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力量,这对于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有深远意义。在第二产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多为应用型、工艺型的人才,是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组织者和生产技术骨干,在把科学技术变成社会财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职业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国家旅游局分析,全国涉外饭近几年新增的第一线员工中80%以上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目前,中专学校三分之一和职业高中二分之一的专业设置是面向第三产业的,这为改变我国第三产业的落后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起了积极的作用。  2,领导重视,政府统筹,充分调动各方面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关键在领导。邓小平同志是关怀和重视教育的典范。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几年前,我曾说过,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今天,我还是这个态度。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他还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基础相对薄弱,社会历史文化中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发展职业教育,更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怀。各级党委、政府在逐步增强对发展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的同时,更是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河北、湖南和陕西等省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特别是一把手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简论成人教育培训市场

  • 下一篇文章: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及改革思路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
  • ››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
  • ››高职学生创业的优势及软肋
  • ››把德育工作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
  • ››任务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 ››主体性德育观与职校德育创新
  •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 ››浅谈职业中专体育特色教学研究 杨志...
  • ››关于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因素的应...
  • ››试析中德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华旭明
  •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