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学生回答不知道、没想过或者空白,提出“能及格”或者“一般”要求的将近4%,回答中大部分提到的是提高交际能力、提高人的素质、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增强内涵、开拓知识面、丰富生活经验、思维得到训练、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考试成绩、掌握学习方法、会说标准普通话等等。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大部分学生期待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增强其课堂参与度和自主性,能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求选择语文教学的内容,对教学的需求更多的侧重于语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通过此份调查问卷,发现目前的中职学校学生语文根基薄弱,语文知识贫乏,学习语文的兴趣、特长和目的差别很大,虽有学好语文的良好愿望,但没有科学、正确的方法;语文课本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缺少学生感兴趣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缺乏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考虑;语文教师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方法有待改进。要改变目前这种情况,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编定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首先,对学生进行语文水平和语文兴趣、语文特长及语文学习目的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语文组教师根据调查结果一起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块(以下称之为细化课程),教学目标要规定一个最低限度,即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一个水平和范围;细化课程的拟定要根据学生需求尽可能丰富和多样,例如开设文学鉴赏、名人传记选读、演讲与口才、礼仪交往、民俗文化、写作基础、应用写作、影视评赏、实用美学等等。然后责成几位教学骨干教师(必须有年轻优秀教师)根据个人特长分别承担某一种或两种细化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课程教材必须适合学生发展和专业特长,必须有一部分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和日常生活相关联,除去必需的经典篇目外,所选用材料尽可能做到“新”,即与时代、专业的发展相吻合,同时质量要高。这就要求不同的专业必须有内容不尽相同的语文教材,同时,教材中所引用的资料和数据要做到每年更新。 2.选修细化课程 在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入学初根据自身的兴趣、条件和需求选择语文细化课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质分组。在选修过程中,教师也可对学生提前进行摸底,然后根据学生个人差异提供咨询和指导。课程采取学分制,每种课程对应一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选修一定的学分。学生在学期末通过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合格的获得相应学分,不合格者,可以通过补考或申请重修的方式进行成绩的再次评定。 3.合理授课和考核 基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对每个学生要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每种细化课程至少要设置两种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种是要求全体选修此门课的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一种是为基础较好、进度较快的学生设置的要求更高、内容更丰富的目标。安排阶段测试,测试以研究性、开放性的思考问题为主,结合本阶段学生的平时成绩,给出阶段分数。评估方式应注意多样化。对达到第一层目标的学生,鼓励其进入第二目标的学习,并给予一定奖励;对未达到者进行辅导和提高,继续完成第一目标的学习。 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可以继续选修其它细化课程,直至完成一学年的规定学分为止。有条件和要求的学生可以超越学分要求,进行更多细化课程的学习。 4.定位教师的辅导者角色 教学应以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和控制教学进度为主,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学习指导和辅助学习材料,更可以利用CAI技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和要求不同的教学内容及考核。教师要树立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和为学生创设展现自我才能的空间的观念,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同时,把学生看做独立的个体,用发展的辨证的眼光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5.丰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例如,让学生作专题报告,举办辩论会、研讨会,创办刊物和文学社团,举行朗诵赛、征文赛、书画赛,做文学角度的文艺汇演,甚至外出采风、考查等等。以此实现手脑并用、边学边做的目的,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目前,中职学校语文的改革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设置真正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语文课程,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让语文学习真正地走进学生心里。
【参考文献】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周慧梅,李会先.《个别化教学的历史透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朱新业.《中等职业学校个别化教学研究》.天津大学,2004年.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