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前景充满乐观精神,同时又脚踏实地的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使中国由贫困走向小康,由落后步入先进,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二、邓小平在教育问题上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对教育的忧患意识无疑对中国的教育既提出了问题,又指明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加深对教育问题的认识、警觉这种忧患意识,有利于我们从时代的高度认识发展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这对于我国的教育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发展成绩显著。例如,“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顺利推进,到2000年,我国的文盲人口比10年前少了将近1亿,十年间平均下降速度为7.2%,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由“九五”初期的50%提到了2000年间的85%,“十五”期间力争达到90%以上;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达到556.1万人,比1995年增加了265.5万人,增长了1.1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10%,“十五”期间将达到15%。但另一方面,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要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认清当前发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中国的教育事业搞上去,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的基础。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空前激烈的高科技、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我们也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增强忧患意识。例如,中国教育加入WTO后的世界化趋势与民族性传统怎样对接与保持?中国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越拉越大的情况怎样平衡解决?怎样使教育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教育的市场化趋向保持必要的和谐与平衡等等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深思和考虑的。只有做到这种具有前瞻性和警示性的忧患和思考,中国的教育事业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其次,深刻认识到这种忧患意识,能使我们变压力为动力,采取切实措施发展教育事业。一是要解放思想,要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采取全社会办教育的方针,以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各级领导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转变观念,狠抓落实,统一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使素质教育贯穿于、落实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落实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做到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要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教育要出人才,出成果”的指导方针,落实改革的各项措施,为国家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四是要千方百计地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这是搞好我国的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五是要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抓紧抓实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紧迫。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要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与一切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传统及其丑恶堕落、腐败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总之,在新世纪里,面对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形势,加深邓小平对中国教育忧患意识的认识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时代高度认识发展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压力为动力,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教育发展工作。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