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结项检查了,可专项拨款还有大量结余,而基本支出却居高不下,而且专项拨款的结余又不能用在其他项目上。对此,建议学校改变思路,对于有多头资金来源的项目,在项目资金使用时先消化专项资金,在专项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再用常规经费作补充。这样,既可以按照拨款单位的要求用完这些钱,又可以用节省下来的常规资金去建设一些学校急需的却没有专项拨款的项目。这种合理的统筹并没有违背中央专款专用的原则,而是一种合理的规避。
鉴于某些特殊原因,项目资金在下达后需要对项目做调整,但这种调整应该是集体决策的结果,建议学校健全相应的项目调整机制和程序。 多头领导与分割管理是影响学校整体项目资金管理的一个大问题,这是一个体制性的障碍。从基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说,分管财务的副校长应该是全校所有项目资金的总调度者和统筹者,但由于目前学校多头领导和分割管理的体制问题,很难做到这一点。建议学校建立由财务副校长负责的资金统筹委员会,把原本割裂开来的资金汇入同一个资金池,通过全校的统筹,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效益。
4.按项目进行成本分析。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投入不足这一对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情况,需要学校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目前,随着学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方式的实现,学校的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对教育经费不仅要核算它的投入、支出,还要分析反映支出的性质和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得更加经济合理,才能为学校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鉴于此,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就要求加强成本管理的力度,进行卓有成效的成本效益分析。如分析:某个专业学科点的成本效益;办班创收的成本效益;引进人才的成本效益,等等。 要想达到这些目的,光靠会计科目的核算是很难实现的,也必须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即采用基于项目的管理,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视为面向项目的活动,把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任务都定义为一个项目。如,设立办班创收这一特殊项目类,下设各院系的子项目,从项目的角度来进行监控,借助信息化手段,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
5.制订和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建议学校借制度建设的契机,逐步完善各类项目管理机制,具体如: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中期检查制度;项目监管制度;项目验收制度;项目文档规范制度,等等。
6.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配合二级管理制度的推行。二级管理体制的推行会带来很多新的管理问题。从基于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说,每一个实行二级管理的院系其实就是在开始一个新的二级管理大项目,院长(系主任)就是这一大项目的负责人。目前学校在二级管理体制的推行中首先会把财权下放,有一大笔资金的下拨。如果把这笔下拨的资金看作是投入在项目上的资金的话,那么投入多少项目资金相应该产生多少项目效益,也就是目前大家一直在谈的事权问题似乎并不十分明朗,二级管理的目标或者说作为项目的考核和验收指标似乎也不是特别明朗。此外,项目执行的时间进度,什么时候出什么结果,似乎也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要求。而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说,项目的监督和控制离不开时间、成本和绩效这三大指标。建议学校从项目的时间、成本和绩效这三大指标入手,做好二级管理这一大项目的管理。 此外,推行二级管理后,院长(系主任)作为一个大项目的负责人,其手中握有的资金和权力也相应增大,如何避免各种尴尬局面的出现,避免项目负责人的无意识出错,这就需要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监督审计。建议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项目绩效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可以借管理信息化的契机,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加强及时监控,防患于未然。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