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
|||||
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33:00 点击数:[] ![]() |
|||||
思维形式。例如,化学元素这个概念就是抽取了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这个本质属性,而撇开原子的质量、结合形式和存在状态等非本质属性而成的。明确概念的内涵(属于概念中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外延(适合某一概念的一切事物)是掌握和运用概念的前提。在有机化学中学生常写‘脂’代‘酯’,写‘酯化’为‘脂化’,可能是因为我们对脂、酯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强调不够。酯的外延大于脂,前者是类概念,后者是种概念。讲解概念时要突出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方法,明确内涵和外延。由概念进行判断而得规律。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推理则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前提)推出未知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主要的推理形式有类比、归纳和演绎等。类比是根据事物某些属性的类似,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似的间接推理,其结论有或然性。科学史上有许多用类比法成功的事例。卢塞福的“原子核模型”就是其一,这是把原子看成“小太阳系”而跟太阳系类比:原子中央有一个带正电的核,电子围绕它在原子空间里运动,正像行星绕太阳旋转一样。归纳和演绎是更重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演绎则由一般到特殊。在认识过程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演绎的理由来自对特殊事实的归纳和概括,归纳的结论又是演绎的前提。“人们普遍有种错觉,以为科学研究者做结论和概括不应超越观察到的事实。……但是大凡实际接触过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不肯超越事实的人很少会有成就。”(赫胥黎)正是归纳法帮助我们超越观察到的事实,归纳法从大量个别的事例得出新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因此这种推理方法比较具有创造性。但归纳得出的结论真实与否要进一步验证。演绎法不可能导出新的概括,单独使用时不可能在科学上做出较大的进展。然而科学上的许多重大成就常是归纳与演绎并用的结果,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是一个突出的范例。门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当时已知的六十多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原子量的关系进行更为广泛的归纳,特别“单质的性质以及各元素化合物的形态和性质,与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成周期性关系”的规律。这是归纳的结果。然而这个定律最后建立和被公认则应归功于演绎推理。门捷列夫说:“定律的证实,只有靠它导出的推论才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也不能期待着在实验中去证明这些推论。因此,当我发现元素周期律之后,就开始由它作出足以证明它是否正确的逻辑推论来。”门捷列夫运用演绎推理改正多种元素的原子量,应用演绎推理预言未发现元素的存在及其主要性质,为后来的实验所证实,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周期律的胜利也是归纳与演绎推理并用取得的胜利。如果我们按照科学方法的五个步骤来组织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并阐明其中推理方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科学中常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它包括简易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简易归纳法是由观察某类事物中,一些事物有某种属性,并且未发现与此相矛盾的情况,从而推出该类所有事物都有该属性的归纳推理。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就是采用这种简易归纳法。化学中的定比定律、倍比定律、气体化合体积比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等都是简易归纳法的结果。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做了一、两个实验就引出一个规律或定律,这违背了简易归纳法的要求。初中教材关于质量守恒定律这段 内容写得很合逻辑:“从上面两个实验都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天平两边都仍然是平衡的,说明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变化。无数的实验证明,……”请注意教材是在“无数的实验证明”之后才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凡是要用简易归纳法得出规律,我们不要忘掉加上“大量的实验表明”、“无数事实证明”这几个字。另一种不完全归纳法是科学归纳法,是指由观察或实验分析某类事物中,一些事物所以具有某种属性的原因,然后推出该类所有事物都有该属性的推理。科学归纳法是用来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使人们获得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为基础作出概括性结论。其结论的可靠性取决于被考察事物的数量和对这些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科学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有机化学讲醛类时,先讲乙醛性质,再讲甲醛性质,而后对甲醛、乙醛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找出它们有共同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有醛基。接着对醛基的结构进微观分析,揭示醛基易发生氧化、能加成的内在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推广,概括出醛类的化学共性。这样组织教材内容,体现了科学归纳法的精神。可以做到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使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从而提高了能力。对于无机化学中各个主族元素的教学都可采用这种组织方法:在丰富生动的实验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元素性质,把两种元素讲得透彻些,进行对比并从结构上找出因果关系,从而推理出整族元素的共性和递变性。 以上所谈的是科学思维中常用的逻辑方法,科学思维也用非逻辑方法,即形象思维,它们主要是直觉、灵感和想象。形象思维在科学史上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更日趋重要。我们都很清楚培养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性和途径。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就从略了。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熟悉传统的思维方法,而且应该跟踪思维科学的新进展,如创造性思维方法、模糊逻辑等等。 三、抓住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渗透科学态度教育 我们把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合起来称之为科学态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这段话里所提到的“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等就是科学态度的部分内容。科学态度是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和技能的保证,科学态度有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科学态度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科学态度的具体内容和培养方法分述如下。 (一)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一切科学理论都以事实为依据,又受事实的检验,事实是科学的基础。所以尊重事实是最根本的科学态度。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因此弄虚作假、浮夸等行为都是反科学的。为了尊重事实,要求学生做到:①不凭主观臆造、书写不存在的分子式和化学反应式;②对于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要注意反应物的状态(或浓度)温度等条件;③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课本的叙述不一致时,不能违背事实来复述课本中有关实验的描述。首先应该尊重事实,然后找出不一致的原因,必要时重新进行实验。在定量实验中观测数据与预期的不一致时不得拼凑数据。 由于尊重事实导致新的科学发现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曾从事测定主要气体的密度。他发现从氨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05克/升,而从空气用化学方法除氧和其它气体后所得氮气的密度为1.2572克/升。这两个数据表明从空气得的氮气要略重些,误差仅为二百分之一(或0.5%)。这个细微的差别一般人会认为这是可接受的实验误差。但是瑞利非常尊重事实,和化学家莱姆塞共同进一步研究,终于发现这种从空气得到的氮气中混有氩气,从而发现了第一个惰性气体氩。这个发现也是一位物理学家和一位化学家真诚合作的胜利。 (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科学方法的本质是实事求是。为了实事求是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要求学生做到:①在化学实验中切实按照规范的动作进行操作,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取用药品,按照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