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才如命”的感情去主动发掘,细心呵护,为他们的培养排除障碍,做好服务。应在各方面改革论文硕士、博士的培养,打破一些旧的要求和培养模式,因人而异,体现多样性培养模式。我们的培养方法应去适应他们,而不是以“规范化”为名来要求他们,把他们纳入到一些框框之中。 扫除不必要的障碍,突破论文博士培养模式 目前,论文硕、博士的培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入学英语考试主要应测试英语的实用能力,而不是像一些考试那样,测试过多的词汇、文法,或是一些与直接应用无关的内容;入学基础课考试的内容和论文博士的知识结构不匹配,需要考生用大量时间重新学习一门课程;学科综合考试的内容与方式也与论文博士的知识结构不匹配,打分标准也不合理,在考试中有时虽有“自由发挥”题,但常常批卷老师并不熟悉和了解考生所回答的内容,打分随意性较大,影响分数的公正性。总之,入学的外文基础部分和基础课考试以及综合考试使论文博士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并不太值得的地方,思想紧张并影响真正的论文工作。 改革论文博士培养模式,必须对论文博士的特点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论文博士一般是本科或硕士生毕业以后十几年,在本职岗位上,在本专业上卓有成就的年轻(30~40岁)骨干,他们已在或将在国内有关领域发挥较大的作用,在行业中有影响。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于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毕业生来说已有了很大差别,因而在考核上一定要区别对待,“一锅煮”是不行的,至少不是从实际出发的。从他们知识结构特点出发,论文博士的知识水平是因人而宜,呈现多样性分布的。他们经历了多年的社会锻炼,工作积累所形成的新的知识,虽然融入了学校里所学知识,但已经是一些基本理解,而不象课程学习那样系统、全面。原来课程的直接内容,由于时间延伸逐渐淡忘,所以系统的课程内容知识变得越来越窄。我看过一份热能工程方面的论文博士综合考试的考题,作为这个学科的教授我最多也只能做一个“大概”,按目前批卷的要求,估计能得50分左右。经过长期实践锻炼的论文博士生的知识内容,是“多样性”的,他们的一些优势,是直接从学校出来的一般的硕、博士生十分欠缺的。我们要十分爱护,对他们要有惜才的深厚感情,设法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前进,而不是设置不必要的障碍,让他们疲于奔命,感到“难受”。 根据论文博士的这种知识结构特点,就提出一个问题,对他们的入学、综合考试应该以什么样的知识平台来要求。若以普通博士的标准来要求,无论是考试题目,或是对答案的要求,包括对自由发挥题的非专家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的判分,都不能反映论文博士的水平和能力。这是不合适的。我们认为,在分析论文博士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应采取他们知识的多样性特点确定考试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考生的水平。当然,对不同论文博士要不同对待,具体怎么做,正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真正需要改革的方向。把论文博士和普博“一锅煮”,貌似公允、规范,做起来方便、省力,恰恰是没有“水平”的管理方式。论文博士是一个“多样性”很强的工程,不承认其多样性,不采取措施来适应多样性,必然会抑制论文博士的健康发展,失去很多有培养前途的“千里马”。论文博士考试应具有“伯乐”精神。 依据这种思路,我们认为,对论文博士入学考试的基础英语内容进行审核,最好与普博分开,使之更符合应用外语能力的要求。取消入学基础课考试,建议组成一个4~5人相近行业(学科)专家所组成的考试小组以多样性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对他们过去工作的业绩、工作的成就和思路、创新能力,以及自信心、灵气、培养前途等进行综合判断。考试时出少量综述、概念性的笔试题是可以的,但笔试题应在口试时回答,在座专家可以提问。综合考试导师一定要参加,分数可以小组集体讨论。对综合考试也要从多样性的知识结构出发,与普博分开,经过几年的论文工作,他们都有了新的提高和认识,有更广的知识面,更深入地对所从事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有新的理解。综合考试原则上是口试,由一个比较权威的专家小组进行,除本系教授外,还应邀请 1~2位校内相关专业老师参加,也可以邀请社会上的研究所和大企业的专家参加。目的是考核他这几年的“长进”。论文水平高低是论文博士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论文博士的末端控制。入学、培养过程因人而宜,所以,论文的考核标准亦应有所不同,重点在论文的工作是否是国民经济所必须的,有重大性影响的,是否能直接解决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问题,或是公认的前瞻性问题,是否能直接与国家重点建设和企业的需要相结合。论文内容的创新性是评价水平高低的关键。这个可以较广义地理解,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性,明确的实践性,又能于国内领先,能促进有关新发展理论的应用。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