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整体性的人文式审视,才能赢得自身的独立地位,并保证学科的合法性。同时,“生活世界”总是现实的、具体的。以“教学生活世界”为研究对象,使教学论的致知领域由超验的“理念世界”降至现实的“生活世界”。这从根本上避免了二元论特别是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给教学理论带来的空疏与虚幻。“教学生活世界”的现实性,决定了教学理论的有效性。
(二)实践教学论以体现为“教学智慧”的“实践之知”为基本致知目标
理性主义教学论追求超验的逻辑框架,经验主义教学论以探求“科学之知”为己任,实践教学论则以“实践之知”(教学智慧)为自己的致知目标。
“实践之知”不同于“科学之知”和“技术之知”。“实践智慧是在实践上知道怎么做(know-how)的知识类型和推理形式,它不等同于任何脱离主体而存在的‘客观知识’,它是人在生活世界中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和经验。”因而它不是普遍的规则或方法,而与具体事实情景相联,具有时间性和偶然性;不是被证明的和可习得的,而是修辞性的和与实践俱来的;不是外在于目的的、手段性的,而是在实践中与目的同在的。教学中的“实践之知”(教学智慧)同样不是关于“是什么”(know-what)的知识,即不是客观的理论、规则或超验的范畴体系,而是在教学实践中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它作为教学的理想、信念、原则和规范,作为智慧“内化”在主体的“实践理性”中,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它是对流动着的“活”的教学实践的意义的理解与阐释。
作为“生活世界”的教学既不同于科学世界,也不同于超现实的观念世界,而是一个人文的世界。它是历史的、文化的、人性的,是以价值和意义为中心的。这个领域不可用数理逻辑的语言来描述,而只能借助价值性的考察和透视,去进行深思熟虑的理解与推断。在这样一个领域,教学论首先所应贡献的不是确定不移的“科学知识”和概念体系,也不是一般的规则或技法,而是能引导人们在各种教学情境中进行审慎思考与明智选择的实践智慧。
(三)实践教学论以价值性理解与洞察为基本致知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共在性”
理性主义教学论和实证教学论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差异,认为理论是在实践之上建立的普遍性知识体系,而实践只是运用这些理论去从事“生产”(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具体活动。这是典型的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只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模式的一种。在古希腊,“理论”和“实践”都只是人类存在的不同方式,无所谓孰先孰后,更无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只是到近代,随着经验科学的发展,工具理性全面支配人类生活,“理论”才被简化为“科学之知”,“实践”则演化为与亚士多德的主张相反的“创制”性活动,即技术生产活动。自然科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相隔离的关系模式才成为理论与实践间普遍的关系模式,支配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而实际上,科学之“知”并非一切“知”的形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人在20世纪重提人文科学和实践哲学的传统,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则再塑区别于“科学世界”的“生活世界”的基础性意义,从而确立了实践之知和人文之知的合法性与独立性。实践之知和人文之知“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是实践的一部分,因而从根本上与实践不可分离。”因此,以“实践之知”为致知目标的实践教学论的致知方式,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教学实践背景之外去寻找客观可靠的知识体系或抽象理论,而是在教学参与中,在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价值性反思中来获得教学智慧。它所获得的理论是对教学实践的理解与重建,而不是建立在假说一演绎之上的说明或基于先验起点的逻辑推演。这就决定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共在性”。“实践之知”产生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完成,它的有效性表现在它与教学实践的不可分割的参与式关系中。在这里,教学理论虽不等于教学实践,但不存在高于实践的理论,也无所谓理论“指导”(居高临下的规限)实践,教学理论就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始终与实践同在的“思”之产物。如同“伦理之知”,它必须在践行中方能最后完成。
(四)实践教学论以教学理想和教学信念的自由表达为基本的陈述方式
由于致知目标和致知方式的改变,实践教学论的陈述方式也就由追求宏大体系转变为教学理想、教学信念等教学智慧的自由表达,这是由实践之知的特殊性、个体性及其对自身限度的自知决定的。
实践教学论以思想的畅扬和意义的澄明为己任,不追求“教学之知”的绝对确定性和普遍性。它尊重教学世界的复杂性,不将流动的说成固定的,将非逻辑的变成逻辑的,将暂时的当成永久的,将主观的变成客观的。它突出强调理论陈述的个体性和特殊性,不仅不排除研究者的“先人之见”和独特理解,而且视理论陈述的多样性为教学对话之根基。它不将实践之知当成能对教学的所有“角落”发号施令的普遍原理或行动指南,对不可言说或暂不能言说的部分严守沉默。以免“人类一开口,上帝就发笑”(维特根斯坦语),
由于以上原因,实践教学论的陈述方式是多样的,不把理论“打造”成统一的样式。它既运用“事实”和“逻辑”一类的措辞,又强调“叙事”和“比喻”等形式的作用。除传统的学术论文外,“案例”、小说和柏拉图式的“对话”也是它所认可的文体。正是措词、文体和文本的多样性奠定了教学理想和教学信念得以自由表达之可能。
教学论的实践转向必将带来教学论学者生存方式的转变。教学论学者必须脱下“立法者”的外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并在实践的反思与批判中实现理论的阐释与对话,只有这样,教学理论才能不仅出自对真的渴望,同时也对教学实践和人的生活也承担起责任。这就是实践教学论的真正价值。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