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同学对"恐怖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霸权主义,利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干涉他国内政,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才是最大的恐怖主义者。"一语惊人,在短暂的沉默后,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应该说,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我及时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高潮。然而,我又对此材料做了进一步的加工,再效创设总是情境:"9·11"事件后,美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对内对外政策,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面对"9·11"事件后美国对内对外政策的改变,你作为中国的决策者,应采取什么样儿对策?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积极的参加讨论。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求异思维,杜绝"唯一答案"、"标准答案"。对那些逆向思维所产生的观点,或与本课内容关系不大但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的现象,教师不能一概否决,应结合社会实际加以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去澄清认识。 三、投身社会,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运用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运用操作掌握的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如辩证唯物主义说:"实践出真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投身社会生活,投身社会实践。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强化学生对电视、广播、报刊的收听和收看;结合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到社会到参观、调查、访问;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现代科学,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体验。除此之外,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 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多媒体教学中,除了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学习的情景和资源外,还应提供思维拓展的训练任务和相关网址,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创编活动,如制作演示文稿,录制音像资料,采写稿件,发布调查报告。例如,在《矛盾在事物发中的作用》课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又展示了几幅沙尘暴的图片,出示思维训练题:试用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并提供了相关网址,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要鼓励他们进行独创性处理和表现,要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养成良好好思维习惯。虽然交上来的作业稍显稚嫩,但对学生创作热情和创作成果,教师还应更多地给以保护和支持。 当然,多媒体技术不能替代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将二者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实现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与协调发展。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