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也必然会引起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的巨大变化,这就使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成为知识观念转变的必然结果。如果知识真像传统知识观所认识的那样,是“客观的”、“普遍的”和“价值中立的”,因而是学生将来知识创新的“基础”,那么教师“填鸭”、学生被填也是完全正当、无可非议的。问题恰恰在于,学生将来从事知识创新的真正基础不是什么具体的确定的知识,而是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批判意识、合作意识、综合意识等等。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校的课程设置都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些改革的要点在于: ①大力提倡反思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大力提倡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法、实验法、实践法等,促进各种形式的质疑、对话、交流与合作; ②提高教学活动的问题意识,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知识”(所谓“直接经验”)和“地方知识”,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以问题为核心的、师生共同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以更加接近于真正的知识发现活动; ③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教师教材知识的社会性、猜测性、价值性,将被传统教学剥夺了的对课程知识进行独特理解、质疑和批判的权利还给学生; ④帮助学生学会不断地从自己显性的观点和想法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缄默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元认知水平,提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⑤将教学评价从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综合和简单应用转移到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阐释、质疑、批判和应用上来,实行旨在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教学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倡导和实施,为上述要求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和最大的自由,使知识观念转变引起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的变革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四,知识性质观由客观性向文化性、普遍性向境域性、中立性向价值性的转变,向我们提出了开发本土课程、加强人文课程、改造科学课程的任务,而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和着力点。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门自主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唤起学生对于本土知识体系的价值意识和文化认同,提高他们对源自西方的所谓普遍知识的批判意识和改造意识。研究性学习面向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同时,使他们认识到人文知识对于避免个体和社会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保证个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从而用一种多样性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对话。另外,研究性学习也对传统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根本的改革,它冲出了“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等现代知识观念的牢笼,向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达到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与社会和人类关系广泛、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仲林.跨学科教育论[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136—140.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