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教育理论
   反对伪圣化      ★★★ 【字体: 】  
反对伪圣化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27:40   点击数:[]    

妹情,也有的说爱情。教师说统统都不是。
我也长考半天,不知其然。我想教师一定有精妙、深刻、生动的答案。 
  最后教师以深沉的语调郑重其事地说:“同学们,人世间最崇高、最
伟大的感情,既不是父子情,也不是母子情,更不是兄弟情、姐妹情、爱
情。而是阶级情、民族情。本文作者描写父子情时,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这种父子情,就带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情调。 
  40年代,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伟大、崇高的
民族情、阶级情。我们要善于把渺小的感情升华为阶级情、民族情!”教
师一脸的俨然、肃然,学生却一脸的茫然、木然。 
  课后我私下问这位教师,你说的是由衷的话吗?你真的认为人世间最
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阶级情、民族情吗?或者你真的认为父子、母子等人
伦感情,跟所谓的阶级情、民族情是对立的吗?这位老师十分坦率,说:
“何必那么当真,语文课上有几多真心话!但必须那样讲,否则就过不了
关,课就被认为不深刻、没有高度。另外我还怕,学生考试遇到此类问题
难以应对,怕学生答题不符合标准答案……” 
  我从教多年,深知这绝非个别现象。写作中,学生稍有率性的言语,
稍有个性的表达,就可能被一些教师轻率地判为“不积极”、“不健康”、
“无意义”、“不深刻”、“偏激”。我当然认为,“积极”、“进步”、
“健康”、“深刻”、“有意义”等诸多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应是每个
社会、每个成员的基本的人生价值规范,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精神追求,是
一种理想的至高目标。但我们的教师切不可用“伪圣化”的眼光去使用这
些范畴,不能笼统和轻易地滥用这些概念,不要动辄指斥孩子们不积极、
不进步、无意义等。 
  几岁十几岁的中小学生的写作与说话,应以生活化、平民化、率真为
主,以朴实和真切为高,以十几岁孩子所能有的精神体验为基本限度,切
不可拔高,尤其不可用神圣、崇高甚至伪神圣、伪崇高去取代孩子们生活
化、平民化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表达和精神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
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
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

  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全国某年的高考题),《我的财富》(上海某年高考题)。 
  这两个题目,在我们大的话语氛围中,都内在地隐含着强大的制约性。
如第一题,隐含着“忧在天下先乐在天下后”的思想,所有考生必须顺着
这个正面题意“强力”阐发。第二题,内在地隐含着这样的意义———必
须写“我的精神财富”,绝不能写“我的物质财富”。这也等于逼迫学生
虽无切实的精神体验,也得大论特论一通。可以想象,在“强力”制约下,
学生勉为其难写出的文章,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真话?我们的语文教育中,
这样的大题目、大概念总是太多,这样的强力话语、强力倡导、强力制约
总是太多。 
  “伪圣化”的中国语文教育(包括社会的大语文教育环境)培养出的
孩子,有两种极为奇特扭曲的现象: 
  (1)“少”与“多”的反差:语文课上,无话可说,课后的话却滔滔
不绝;作文课上冥思苦索,搜肠刮肚也写不出来,而在日记、在给朋友的
信中却下笔就百语千言。 
  (2)“真”与“假“的反差:在交给老师的作文、在试卷上写的文字、
公共场合表达的言谈与文字,多是根据场合所说的应景话。而在日常言谈、
书信、日记中,都是自由、率性的抒发与剖白。因而,我们的学生形成了
一种“两面人格”,自小就学会了用两种心态两套语言去应对社会,见什
么人讲什么话。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多少年来以伪圣化话语压制
个人语言、个性精神的恶果,是悖逆真正人文精神的恶果! 
  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能抒发自己对课文的一己理解。一个原因,是怕
考试时不符合全国一统的标准答案,而深层原因,却可能是怕触犯某种无
形的东西。在“伪圣化”专制话语氛围训导下成长起来的不少语文教师,
早已经没有了自己独到的一己之见。按既定套路来思维,早已积淀成一种
“潜意识”! 
  这种教育的结果,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时候,必须猜测怎样才能博得
阅卷老师的高分,绞尽脑汁把作文的主题往理想、爱国、崇高、积极方面
升华、拔高,惟独不敢说想说的话、心里的话。总之,不敢忠实于自己的
精神! 
  这是十分压抑、悖逆人性的,是束缚个性的、束缚精神自由的。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对课件空间的反思与探索

  • 下一篇文章:浅析“教育产业化”和“扩招”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反对伪圣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反对伪圣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谈中职学校语文学习现状及改革
  • ››研究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
  • ››浅议电影作品的著作权问题
  • ››谈开放性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
  • ››谈以学生为本的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改...
  • ››论韩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 ››浅谈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
  • ››浅谈荷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 ››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
  • ››论探究教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
  • ››反对伪圣化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