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不仅是自由的、流动的,更应该是模糊的,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唯其是动态的、模糊的,才可以不断衍化、生成新的空间,才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神奇力量去构造气韵流转的人文环境,使学生透过科学的眼睛去体验、去感悟,体验生命的情意,感悟生活的多姿……以有限的空间唤起学生无限的求索与创造。
这样的空间需要利用课件来营造,但课件本身无法生成、衍化,只有在课件与教师、学生(主要是学生与课件)之间的不断的交互、对话中,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不断被搅动、被拓展,课堂才能有充满活力的思想涌动。课件的生命力要靠交互来激活。这种交互一方面来自课件的交互功能,另一方面来自课堂的交互设计。前者属于课件的设计问题,后者属于课件的使用问题。
对课件的使用更集中地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师、学生、课件这三者的关系,可以打一个比方来说明,如果说学生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风筝,那借以放飞的长线就是课件,风筝飞得有多远多高,就看教师手中的长线能放多长,又如何控制。“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课件走入课堂后,教师并不是放弃了对课堂的控制,而是利用课件达到了更高明的控制。这种控制以给学生更多自由为目的,更有随机性,更有创造性,也更富挑战性。
参考文献:
(1)唐 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软件》
(2)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
(3)马利文:《关注学习过程》
(4)韩 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5)甘 阳:《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