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自治、自理、自立,培养主人翁意识,并使每个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他律”和“自律”,既学会自我评价,又学会自我调控;既学会管理自己,又学会管理别人,真正达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2、注重坚持全体参与。 开展各项活动,班干部和音、体、美等尖子学生锻炼和提高的机会特别多,相反,一般学生大多只充当配角。我们应抛却浅薄的功利观,走出应付中心工作的任务式小圈子,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教师应努力唤醒蕴藏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他们身上最优秀、最灵动的天性。我校在“雏鹰争章”活动中,教师能洞察儿童心理,成功地在班里设立水长、花长、灯火管理员、师生悄悄话传递员、童画廊廊长等“十佳自我服务岗”,定期评选班级的“卫生功臣”、“作业标兵”,颁发班级大雁奖、新星奖和金苹果奖。不仅所有班级有值日班长,有的班级还有两套班委。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很好弘扬,以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学生同样表现得生龙活虎。 3、注重良好环境的创设。 学校的一切活动,如升旗仪式、班队活动、晨会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等,均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做到德育活动系列化、制度化、阵地化,努力构成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潜移默化。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晨会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晨会活动研究,开创了“生活万花筒”、“欢歌一曲”、“一周望”、“知识爆米花”、“实话实说”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栏目,为学生喜闻乐见。班队活动也根据学校、级部、班级特色,开展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天降大雪,带领学生赏雪、画雪、写诗;春风送暖,和学生一起踏青、放风筝;在野外开展自护、自救的演习;组织学生写友情劝诫信,帮助好朋友一起改正一个缺点;开展丰富多采的小龙人龙年系列活动,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德育应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 传统德育中,教育者充当着德育过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监督者,而受教育者则成为配角甚至看客,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再者,一味强调规范在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对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表现出过分的热情。这种程式德育把全人类的道德真理变成了一些狭隘的日常生活的准则和规则,只有马后炮式的查漏补缺,没有师生的创造性,德育便如一潭死水,何以能育人? 首先要有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因此,淡化教育痕迹,创设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使德育教育成为一种非常开放的信息、情感传递过程,师生在共享教学民主的愉悦中教学相长,情感倍增,在师——生、生——生、生——教材等互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是创新的前提。其次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着力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己见,注重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并促使其外化为各种创新能力。再次,要注重德育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大胆剔除一些会削弱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的落后保守的观念,融入现代意识,让德育更生动活泼更具现代意识。每个德育工作者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上所讲的德育案例是有限的,不能包涵生活中的一切,更不能预见到未来,未来的发展只能靠学生自己去辨别。 另外应不断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如“活动生成模式”,先是教育者发现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生活中关于发展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或提炼德育活动主题。然后提供机会、场景让学生去见识、接触这一方面的所有问题,即把问题化开去,从中找共性的教育因素。随后,注意引导,并指导学生抓问题的实质,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上述几个环节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必将成为创造性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成为不断生成新的德育教育点和德育活动契机的过程。这样,德育目标不断由一个个活动的真实进程丰富着、推进着。生活、活动不断交替,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者,创造的火花不时被点燃,主动探究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也得到培养。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