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
|||||
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26:18 点击数:[] ![]() |
|||||
治疗和干预是心理学家又一重大部分的工作。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网络成瘾的主要方法。它采用经典的行为成瘾(如过食症、病理性赌博、冲动性购物)的治疗方法,对临床心理学家来说不需要额外的培训。此外,Young还提出一些具体的帮助成瘾者摆脱成瘾的方法。如:时间管理技术(Time Management Techniques)、警示卡(Reminder Cards)、自我目录(Personal lnventory) (让成瘾者列出网落成瘾之后被忽略的每一项活动,并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参加支持群体(SupportGroups)、家庭疗法(Family Therapy)、行为契约法(BehavioralTreaty)等。 四、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研究者发现[10],青少年学生主观报告的互联网对于他们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规律上。如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网络成瘾学生报告所受到的消极影响远大于非成瘾学生。另一方面,网络成瘾和非成瘾学生都认为网络在改善他们和同学、朋友的关系上有积极作用。学生们认为网络给了他们方便的机会结识新 人,更便捷地与老友联系,给了他们许多共同的话 题。互动性的网络代替了此前学生们相当一部分花 在电视和收音机上的时间。 4.1 互联网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心理学家对计算机游戏对青少年认知过程影响 进行研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个人角色扮演游 戏往往是在一个视觉化的环境中,要求玩家对一系 列信息符号进行解码,尽快做出决定完成任务。研究者发现经常玩电脑和网络游戏的孩子在空间表 征、视觉注意等方面有所加强,但这取决于孩子们玩的是哪一种游戏。但没有证据支持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发展长期的认知技能有促进作用。 4.2 互联网与学校学生学习 互联网上所建构的社会认知环境包括了一系列的挑战。K.Subrahnmnyam(2001)认为[11],在学校和家庭中使用互联网,可以加强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动机。并有助于促进ADHD儿童和其他有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活动。但是,后来的研究并没有证明这一结果的显著性,只显示有轻微的正相关。Downest[12]认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发展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问题解决技能、思考策略、记忆、想象和团体精神。Cole在1996年的研究[13]表明,学生通过参加一项名为“第五纬度”的课后互联网使用指导计划,学习对于互联网的适当应用,可以提高阅读、数学和汁算机水平。 4.3 互联网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 青少年所面临的两项主要的应激和发展性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往时容易产生的焦虑。他们可以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不怕别人批评其外表、容貌和个人怪癖,也可以避免性别和种族歧视。网上聊天与发送电子邮件正在成为人们认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平常的方式。对青少年来说,网络的使用是他们适应和应对其所面临的巨大的发展性应激的方法。 但是,如果在线交往替代了现实世界中的关系.则可能会导致低质量的关系,降低青少年的社会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关系时更加缺少准备。互联网成瘾者比非互联网成瘾者更有可能使用互联网遇见新人、进行社会试验(socialexperiment),相应地,他们面对面(facetoface)的社会交往行为就会减少。缺乏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仅有线上交流的社会经验)和缺乏统一性的构成(网上的匿名身份)是阻碍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两个主要缺点。 4.4 对情绪、性格的影响 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对过度使用互联网的人的研究以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下列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Kraut等人[14]发现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心理幸福感降低。TurkletlSl也发现青少年多度上网交友将导致社会孤立(socialisolation)和社会焦虑(socialanxiety)。但另一方面,Thompson、Vivien和RayeLl6]发现,感知到的愉快感(perceived enjoyment)与互联网的使用频率之间是正相关。也有研究发现[17]互联网使用可能让用户感觉到安慰和满足。 4.5 脱抑制化(disinhibition)的网络心理 网络具有书面语言,匿名性,多对多,即时性,范围广,自由度高等特点,可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网上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吸引力。网络的这些特性综合起来突出的表现为网络的“去抑制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符存在,从而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存在巨大差别。研究显示[6],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脱抑制化”程度要远高于非网络成瘾者。 五、对教育者的要求和启示 目前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研究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学家正在从越来越广泛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而不仅仅是病理性的诊断和矫治。如将网络成瘾看作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将互联网和青少年的生活、人生发展任务联系起来考虑等,都体现了从更宏大的视野看待网络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问题。 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的出现不应当是教育界的洪水猛兽,如何恰当的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的学习生活与网络这一强大的工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如何加强网络使用者的社会卷入与心理幸福感、将网络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等应用性的研究,正逐渐走进研究者的视野。而这一课题,是无论教育者、研究者还是技术提供者都应当给予关注和考虑的。 参考文献 1、卜卫,郭良.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http://ec.cycomet.com/ce/itre/index.htm 2001年4月 2、V.Brenner,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XLVII:parameters“Internet use,abuseand addiction:the first 90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Psychological Reports1997,80:879 882. 3、R.A.Davis,Acognitive behavioralmodelOfpathologicalInternet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1,17:187—195.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