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止和神态表现,“读”懂他们在一定社会情景下的所欲、所思、所为。(2)耐心倾听。懂得倾听既是一种受人尊重的品质,也是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要求。在班级指导中,角色的不对等和信息的不对称,更需要班主任做一个倾听者,要提供适当的场景,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时间、有心情去陈述、去解释、去表现。(3)及时反馈。无论是直接的对话,还是间接的联系,班主任对于学生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都要在作出分辨和分析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予以及时反馈。反馈主要不在于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表扬或批评、赞赏或惩罚,而在于激励和行为指导。(4)设身处地。行之有效的及时反馈,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在班级指导中,班主任要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感受他们的处境,体会他们的心情,由此而理解他们的态度、情感和观念,分析他们如此表现的原因,以及预测他们在某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从而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既然如此,从管理者到指导者,班主任是否仍然需要“靠”学生呢?答案依然是,该“靠”还得“靠”。只是此时,“靠”学生的真正含义,已经不再仅仅是依靠学生来强化班级组织的管理功能,更多地则是发挥其互动互促、自主发展的教育功能,是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的有机统一。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