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初级中学,几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不断拓宽思路,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加速发展,走出了一条比较适合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新路。主抓的几项工作是:
1、 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在全乡教师中优中选优,担任初职教专业课教师。如我校蔬菜专业教师尹其和老师是市级骨干教师,从教近三十年,钻研农业科技理论,在自家30亩地搞庭院经济试验,他在种植、养殖、果树生产等方面是全乡唯一的一位农业技术员,百姓称他为尹专家。他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技术。每周都找些时间深入村屯为农户学生解答一些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校成立的科技服务小分队经常深入农户的田间地头。与此同时,我校每年为当地农户推广优良的大田种子,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
二是抓专业课教师的继续教育。舍得投入,让专业课教师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让教师向科研型、创造型方向发展。“九五”期间、“十五”期间每个专业教师都集中进行了在岗离岗培训。与此同时,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阜新市初职教专业课教师基本功大赛和骨干教师、绿色证书教师培训。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是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关键。
三是牢固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生存理念。教师要始终站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必须要有知识储备,提升本专业业务水平和能力,特别是农村专业课教师要更多的了解市场,了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了解农村经济发展,以便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
2、 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及时捕捉市场开设专业。专业设置要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如:98年乡里搞果树、烤烟生产,我校就及时开设果树、烤烟课,从教材、教师到基地都进行计划落实。我校98届毕业生鲁中宝同学家植烟10亩,获纯利1.2万元。他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用于指导自家的烤烟生产,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3、 创建学农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校学到一技之长,必须要走出课堂到学农基地实习。在老师指导下动手学,这样才能学到技术。我校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一直做到教师示范,学生动手跟着学,最后教会学生为目的。
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做到了课堂讲理论、基地搞实验、家庭搞应用、社会搞推广。
仅以1996年我校推广的铁谷“8683”谷子为例,九五年我校从阜新市科委引进铁谷“8683”谷子,在校实验基地进行3亩地的试验,亩产达到740斤,籽草比为1:1.5,产量是老品种的1倍多,按当时的市场价谷子是每市斤0.60元,亩收入是440元,谷草100元,合计540元除去投资140元,获纯利近400元,亩收入提高近200元。全乡种的谷子都是学校推广的谷子,全乡农户有3200户,每户种1亩,全乡农户收入就可增加64万元。这个品种的推广过程就是首先从学校的课堂开始的,学生亲眼看到学校基地的谷子长势、产量,回家后及时向父母做宣传,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学生每生必保一亩家庭学农基地,与学校同步搞实验,同在一块地,垅挨垅,我们学生的试验田其产量收入就比农户的高出近一倍。因此,每一个品种在当地农户中推广是有说服力的,其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几年来,累计向全乡推广高产、优质大田良种项目32个,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做出一定的贡献,也可以说,学校的示范基地在当地真正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
三、从取得的经济收入上看,根据我们的调查,毕业生外出打工平均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由于他们在校学会了蒙古语、学会了日语、英语,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原理,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深受欢迎,特别是到内蒙古、大连等地打工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这是三语兼通、会用电脑的初级人才。
为使学生外出打工练就一身本领,学会并熟练掌握一技之长,近两年学校电教室加大投入,从全国各地邮寄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光盘、录像带。在“9+1”培训期间给学生观看,专业老师具体讲解,涉及的范围主要有果树、牧草、畜禽、食用菌、汽车维修与保养、花卉、园林、环保绿色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外出打工前真正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村民族中学引入职教因素,实施初三分流,“9+1”职业技术培训,以及绿色证书培训,举办科技培训班等都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农村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农村初中办学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要根据当地经济和产业特点,确定专业设置,办学层次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等,努力办好适应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