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培养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的目的,使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集体中的满足感和责任感。 二、要注意心理换位,以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 中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岐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三、要从个性特点出发,注意到班级中学生个性的相似和相容 人的个性影响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发展。学生在信念、态度、价值观,或身份、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方面相似程度高,彼此间就容易接近,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相似程度低,则容易疏远,或否定的人际关系。作为班主任,应特别重视那些因在消极的因素上有其相近性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因为这种群体有可能产生偏离集体倾向,我们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来转移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并通过有重点地做好部分学生认识转变工作来降低这种群体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的溶入整个班集体中。一般情况,对个性不同的人,可以利用个人需要上的互补性来调节心理上的相容或人际关系的倾向性。如教室座位安排,班主任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把主动与他人来往和期待他人接纳自己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对他人表示亲热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热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喜欢支配他人、帮助别人的人与期待人引导帮助的人组合在一起,相互有满足趋向,能相处融洽。这种互补性的心理调适,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稳定班级群体的乐观情绪,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默契,使班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要教会学生心理相容 所谓心理相容,即要求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和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信服。中学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中学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又有凝聚力的一个中学生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谐,积极向上,不仅有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长远的止光来看,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总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而且可激发出每个学生为集体做贡献的潜能。使班级进入高层次的管理。 [来源]: 丹徒县大港中学
禁网了,中学生哪里去? 蛊人心神的网络游戏,钱昧良心的网吧经营者,以及没有严格执法的相关部门。这一切导致了发生在网吧里的一系列恶性事件。北京蓝极速网吧火灾终于震惊全国,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为了给十六大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了使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中央八部委联合出台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未满十八岁者一律不得进入网吧! 且不问一切恶果的罪魁祸首是谁,且不问执法者之前为何对诸多问题熟视无睹,且不问学校、家庭在正确运用网络方面对孩子进行过多少教育。我这里要问的是:强制性的“禁网”手段能起多大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因此外因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强制性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使其自觉远离网上的不良内容。只要他们心中仍有网络游戏的阴影,只要他们稍微产生一点叛逆心理,“禁网”条例便不能贯彻实施。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意改动年龄的学生证、团员证以及伪造的身份证成了未成年人出入网吧的通行证,这是网吧经营者所视而不见的,这也是检查人员所不及细查的。当年大禹治水以疏导为主,今天的我们又怎能重蹈鲧的复辙。若不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其结果只能摧生一个个的应对手段。要知道,处所隐蔽,铁门紧锁的“黑”网吧是最危险的,“蓝极速”不就是一个例证吗? 中国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拥有了3500万网民,其中有1000万左右的在校中学生,而当今中国的发展情况使得网吧成为了多数学生的上网场所。网上有令人废寝忘食杀人于无形的网络游戏,网上有充满欺骗,令人作呕的聊天话语,网上有腐蚀人灵魂的色情内容。可网上有的更多是与我们生活悉悉相关,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使我们潜能得以发掘的东西——资迅、通信、科教······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面片性。网络和其它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如同一把双刃剑,我们不可以只注重它给社会治安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它的积极作用,双刃剑丢了,刀刃不会向内砍伤自己,可我们也失去了一把披荆棘的利器。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拒绝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政策的实施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是一把保护伞,但他同时也将学生与网络隔绝开来。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世界,二十一世纪由我们把持,接受和熟悉网络,已成了我们必须拥有的一项技能。中学生思维活跃,接受力强,兴趣广泛,这一时期的发展关系着人的一生。禁网了,从某种程度上讲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但这也可能扼杀中国众多未来的科技人才和TT精英。 北京一位十五岁中学生在父亲带领下进入网吧,通过北京四中教学网站进行学习,而此举却被相关部门处罚。禁网了,我们往哪里走中国的明天怎么办? 何妨把网吧开到学校?这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我之所以要提它,是因为这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某些地区早已这样做了,收效显著,学生也比较欢迎。 学校里的网吧,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限制学生的上机时间和上网内容;学校里的网吧,有较好的软硬件的设施,可以完成比较复杂的操作,学校里的网吧,有良师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兴趣和自身素质······ 在课余时间,将微机室的铁门打开,放飞的会是一个个明天的希望!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