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发展代替全面发展。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是固定在大纲的范围,与之无关的书籍无需观阅;教学方法上是“满堂灌”,学生主动参与机会少,反复机械训练多;教学评价上是重视学习结果,是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有人将课堂教学生动地描述为三多三少: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自主学习的机会少;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学习水平低的学生参与机会少。因此,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自信等在应试教育下根本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培植。 (四)部分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缺乏的制约 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意识、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尊重、主体权利得以回归的保证。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科学教育意识欠缺,严重制约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具体表现为:其一,教育的专制性。它不仅体现在知识教学上而且表现在人格上,知识教学的专制性让学生唯命是从,敛声屏气,不能反对及异义,树立知识权威;而在人格上,学生和教师地位不平等,教师有权训斥、体罚学生,学生无论如何不能不尊重教师。其二,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和实际教学脱节。我国的教师大多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于是师范教育的传统教育意识代代相传,一脉相承,虽学习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但在实际中难以自觉运用,造成实际的教学中课堂气氛普遍较沉闷,学生独特及新颖的创造思维在有意或无意中被压抑及埋没了,其结果必然弱化了学生的独立意识,进而弱化了人的尊严、人的勇气乃至人的价值观,必然造成其主体性的失落。 三、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途径和方法 (一)实现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 民主、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民主教学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创造,才会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表现。 首先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改居高临下“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的这种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真诚与学生平等交流与交往,给学生一种平等的心理氛围,学生不会担心因说错话而遭严厉斥责,不会时时处于担惊受怕、被动压抑状态,能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其次,建立学问民主气氛。创建宽松、开放、民主的校风、班风,使学生能愉快地进行独立思考。教学时教师对教材能正确理解并创造性地应用,不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灵活,使师生互动,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第三,鼓励个性与创新。教师对学生不能统得过死,教学中应增大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以实现自己个性、爱好及独立意识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 教学模式是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操作方式,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下,教学模式应灵活多样,不能一成不变。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要的或者唯一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班级上课制,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很快就学到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但它很难照顾到个体差异,使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结构要求的变化,教学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等,把它作为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爱好的充分展现,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养成,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三)课堂内客丰富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教育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教育应在生活层面展开。其一,教学应接近学生生活,在教学各环节中寻找原型,如举例、原理应用等,让学生把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易于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其二,增设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综合活动课程,可在教室、校园、校外进行,如进行社会调查、参观或提供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来发展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其三,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营造生活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体验和理解知识的生活价值及意义,使学习的生活意义不断得以提升。 (四)制定科学的主体性评价标准 由于应试的压力及导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的或唯一的评价标准,其做法不科学也不公正。应在评价内容上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在评价手段上,突破单一的再现式考试手段,考题尽可能测试出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并让考试形式多样化,如口试、笔试、实验操作相结合;在评价结果上,体现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让评价结果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动力,让学生不断受到激励和鼓励。应侧重肯定性评价与慎用否定性评价相结合,对特殊才能的学生适当加分,对于后进生密切注意其进步并及时予以表扬。 (五)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育理论与实践早已证明,教师素质高低是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及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任务。新时期教师不仅应具有传统教师的条件外,还应具备科学的教育意识及科研能力,跨学科的广博知识、理解他人、和他人交往的能力,了解学生心理的能力等现代素质,努力实现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者、促进者的角色转化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