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教育理论
   适当集中 扩大规模 优化布局 提高效益      ★★★ 【字体: 】  
适当集中 扩大规模 优化布局 提高效益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23:47   点击数:[]    

学生和汉族学生在同一县城办起两所,甚至三、四所中学,即使经济发展了,也要充分考虑各县实际,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扩大校舍、师资和教学设备、场地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国家也可重点投资,尽快改善办学条件。

三、关于实施集中办学的意见
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国家已确定“九五”期间投资重点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不仅为青海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教育和人才素质方面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对于我省牧区教育来说,就是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端正发展方向,理顺发展思路,搞好软件工程的配套建设,而集中办学就属发展牧区教育的软件工程。它的目标是:通过适当集中,内部挖潜,调整控制学校数量,适度扩大办学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率,尽快提高办学效益、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西部的开发,为青海的振兴,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为此,现就实施集中办学提出以下意见:

1.要明确集中办学的指导思想。

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提出的要求,也是我拾九五”期间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联合集中办学,必须有利于牧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必须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解决办学经费不足,充分挖掘现有学校人、财、物潜力,提高办学效益。通过适当集中,局部调整学校数量,使全省牧区寄宿中小学规模适度、布点合理、层次协调、结构优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投资的整体效益奠定基础。

2.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青海牧区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情况差别很大,州、县和乡镇之间差别大,小块农业区和纯牧业区之间差别也很大。这里所说的集中办学,主要指地处边远、经济落后、人口不多、办学难度大的纯牧区,尤其是青南地区。但是,即便在这些地区,由于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情况也各不相同。如有的地区尽管属纯牧区,但学校布局比较合理,规模效益也比较好,这样的学校可不作调整;又如一些学校尽管不在纯牧区,但规模孝效益低、质量差的问题非常突出,这样的学校就应在调整范围之内。因此,集中办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而宜,不能整齐划一,更不能搞一个模式和一刀切,要力戒绝对化和理想化。

3、要科学地量化寄宿制中小学的标准。

上面所说的“适当集中”,到底以集中到什么程度为好呢?也就是说牧区一所小学或中学的规模以多大为宜呢?经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牧区中小学适度的规模一般为:州民族完全中学在校学生达到300人左右;县民族初级中学达到400人左右;县民族中学寄宿制小学达到200人左右(有部分走读生的原则不少于250人);乡民族寄宿制完小至少达到120人。当然,这只是一些原则要求,如果具体到某一地区,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海西州天峻县将有限的资金、人力统一安排,集中使用,在县城办起了一所近600人规模的中心寄宿制小学,解决了全县50%牧民子女的入学问题。像这种特殊情况,就不能完全按上述标准要求,而只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总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就可以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规模经济原理告诉我们,当学校配备了师资和具备了一定的办学条件,学校就必须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达到一定的规模。这样,才能实现较好的办学效益。

4、实施集中办学的具体细则。

(1)凡纯牧业区,尤其是青南地区1至3万人口的小县,办两所或两所以上中学(即一所民族中学,一所普通中学或一所藏文中学),目前未达到一定规模的,可合办为1所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一套设备、统一领导、分类管理的办法。为了充分尊重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的意愿,合并后的学校性质不变,仍挂民族中学牌子(内设普通班)。

(2)已设高中班,但不具备办学条件、达不到一定规模的县办民族中学,原则上将高中班集中到州民族高中,县上集中力量办好初中。

(3)“九五”期间纯牧业区,尤其是青南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县城或交通便利的地区办一所规模大、效益高、质量好的县民族中心寄宿制小学,把各乡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集中到中心完校乡寄校集中力量办好初小,即一、二、三年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目前,有些地区已经这样办了的,应该是办一所,巩固一所,扩大一所,提高一所。在抓质量、讲实效、出人才上下功夫,在办好现有学校的基础上求发展。总之,在牧区寄宿制中小学的布点上,既要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实际,坚持实事求是与量力而行的原则,妥善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深入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设计最合理、最有效,并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最佳布局方案,使牧区教育的发展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联合集中办学,是当前我省牧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一项群众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调整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阻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地区对教育的投资毕竟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青海地广人少,经济落后,财政困难,尤其是牧区长期靠国家补助,寄校生人均费用又高得惊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相对集中人、财、物力,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重点办好一批学校好呢?还是平均使用力量,到处“撒胡椒面”,遍地开花而不结果好呢?显然我们应当选择前者。因为这既符合牧区当前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

集中后的民族完全中学、民族初级中学和民族寄宿制中心小学及完小,理所当然应当成为当地教育发展的重点,盛州、县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使这部分学校尽快办出特点,办出成效。尤其在加强学校管理,注重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要出经验、出路子,真正为牧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集中办好一批学校,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学校可以撒手不管。实践证明,全面普及牧区义务教育,单靠寄宿制这一种办学形式是很难完成的。这就要在办好上述学校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一批包括帐房小学、牧读小学、集中教学点以及公民个人办学在内的多种形式办学,把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学龄儿童人学率,加快牧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步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育经费上的损失和浪费,最终走出一条适合牧区和牧民特点的办学路子,为青海乃至整个藏区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谈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下一篇文章: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探索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适当集中 扩大规模 优化布局 提高效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适当集中 扩大规模 优化布局 提高效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谈中职学校语文学习现状及改革
  • ››研究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
  • ››浅议电影作品的著作权问题
  • ››谈开放性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
  • ››谈以学生为本的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改...
  • ››论韩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 ››浅谈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
  • ››浅谈荷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 ››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
  • ››论探究教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
  • ››适当集中 扩大规模 优化布局 提高效...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