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很多都靠自 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①。(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②。(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 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笔者曾亲耳听一位母亲伤心地讲述她念大学的儿子时说:“我儿子学习很好,但什么也不会干,而且非常自私 ,只关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们有病他从不在意,可他自己有点小病,就催我们带他到大医院 去看医生,嫌校医院水平低而不去那里就医。”她接着自责地说:“这不能怪别人,都怪我们从小把他惯坏了 。”试想,只关心自己,连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还会有什么社会责任感可谈呢?
综上不难看出,两种不同的育儿观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
结语
国人十分清楚,要保证未来世纪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这首先应从家教做起。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 法取代的。从中国独生子女比例日增的特定国情来说,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必须大力改善家庭教育工作,使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真正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这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家教观念。首先在育儿观上走出家庭小圈子,即从考虑吾儿(女)将来如何出人头地,到考虑一定把吾儿(女)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社会人)乃至能适应国际大环境的世界人。这要求从幼小时的家庭教育开始,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劳动意识、自立意识、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合作意识及关心他人的精神,等等。而所有这些品质的形成,要求孩子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娇惯”、“保护”、“放任”的教子方法。从前面的比较中,可以说西方国家的家教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注释:
[1]参见《人民日报》930626《动脑,也动手》一文。 [2]参见《光明日报》930703《从小培养独立劳动意识》一文。 [3]参见《长春晚报》1994年4月24日,“德美中小学生的零用钱”一文。 [4]参见《现代家庭报》1993年8月10日,“大富翁家有本小气帐》一文。 [5]参见《人民日报》1995年1月13日,“从拉纳的教子之道说起”一文。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