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筹集经费的基本途径是:(1)发展校办企业,企业按年向学校上交利润;(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学 校的临街优势,发展学校周边房地产业,收取租金;(3)实行学生缴费入学,或实行部分学生缴费入学;(4)开 展对社会的有偿教育服务;(5)接受海内外的各种捐助。
2.它是公办学校走出困境的一种选择
我们提出一个命题:“部分办学条件比较好、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比较好的公办学校,在改革开放和政府 给以扶植的政策条件下,可以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发展潜力,盘活教育资源,发展学校经济力量,并广泛吸收 社会教育投资,以部分甚至全部解决学校办学所需经费问题。”这是进行公办学校转制改革的重要命题。只有 确立这个命题,公办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才有实际意义。
3.它是满足择校需要的一条途径
择校,是社会人们自然的、合理的需要。允许择校是教育民主性的表现。我们又要纠正一个错误的公式: 教育平等等于就近分配入学。在教育条件不平等之下,就近分配入学依然是不平等。日本的公办学校是严格实 行就近入学的。但日本学校的规模、条件是全国依法均等的;对教师有高学历要求,而且是依法流动的。法律 规定了一个教师在一所学校里工作的最高年限。长期流动的结果,可使各校教师水平相当。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条件平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教育平等才能与就近入学划等号。而且,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政府并没有完 全限制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只不过这种选择只能在私立学校中进行。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择校行为是难以用 行政手段控制的,因此应对有择校要求的学生开辟择校途径,而国有民办制学校正具有这样的作用。
4.搞活学校管理机制的一项有力举措
公办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之后,进入到一个高原状态,表现为改革难以深化。 外地甚至有人惊呼:北京的改革进入了死胡同。改革要寻求新的突破口。我们应从现存的问题开始。(1)在学校 内部实行的校长负责制,设计的内涵为:校长全面领导、负责学校行政工作、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 作用,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这是一个多元体制,容易产生党政矛盾,在许多学校产生了摩擦。反映了这种体 制的内涵设计上的矛盾,有待深入研究。(2)人员利用率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师比例低,1994年北京普 通中学平均生师比为8.4:1。如果只以专职教师计算,则生师比为13:1。有关资料显示:1992年世界中等教育平 均生师比为16.9:1,亚洲国家是20.1:1。就作者最近对新、马、泰的教育考察所获资料来看,这些学校的生师 比都在20:1之上,有的甚至高达24:1。相比之下,我们生师比显然过低;专职非教学人员偏多。仍以1994年北 京普通中学情况为例,专职的非教学人员占到教职工总数的36%,而在新、马、泰的学校中,一般只有15%,这 表明在人员利用上尚有很大潜力。(3)教师流动机制没有形成,聘任制难于完全实现。离开了完全的聘任制,学 校的管理在相当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活力。(4)在工资分配上,工作的量好考,而质难评,这是深化改革的一个关 键问题。目前所实行的结构工资构成,正好是在基本课时量基础上的分配制度,其缺点已在多处暴露。其中最 主要的是滋长教师斤斤计较的思想和雇佣观点,这是与对教师的要求不相容的。教师从事的是教育劳动。教育 劳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集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内容于一身,教师的思想、言行便是教育的内容。教育 要求教师应是无私奉献的。这样的要求与目前的结构工资形态是不相容的。两者矛盾、斗争的结果,将不是教 师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要求的消失,而只是目前形态的结构工资的改变。这在内部管理改革上,都是重大的难 题。解决这些管理难题,至少需要三个条件:(1)积极性、迫切性;(2)对外的抗干扰性,即办学自主权;(3)承 受力,即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应该说,国有民办制学校比一般公办学校更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在深化学 校内部管理改革方面,国有民办制学校将会走在前面。
结论:由于我国教育投入的困难将会长期存在,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多元的办学体制是必然的趋势, 国有民办制学校将是一支重要的办学力量;建立国有民办制学校在经济、管理、理论、政策和实践等方面有着 坚实的根据;建立国有民办制学校,对缓解教育经费困难和推动学校自主办学都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发展基础 教育的一种有效选择。
〔附〕 北京十一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方案
一、宗旨、目的
根据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为了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及《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全教会和市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拓宽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发展多种办学形式,发 挥条件好、质量高学校的自身优势,在改革开放和政府给以政策扶植的条件下,探索和创造一种新的办学体制 ,即“承办制”,属国有民办性质,用以缓解教育投资紧缺的困难,同时使学校获得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 以便在更高速度和更高水平上发展,使办学更富特色,达到利国、利校、利民的效果。在体制变革中不改变学 校国有的性质,不以赢利为目的。
二、基本模式、改革项目和办学目标
办学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为: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简称作“承办制”。 改革项目确定为“五自主”,即: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支配经费,自主教 育改革。
办学目标确定为:设备现代化,队伍高水平,质量上一流,市区特色校。
三、项目基本内容
(一)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指除去应由国家继续承担的(1)学校基建费用;(2)大型设备添置费用;(3 )医疗费用;(4)离退休人员费用外,其余办学经费均由承办人依法自主筹集。承办人享有民办学校筹集经费的 政策权利。筹集的基本办法是:(1)发展校企创收;(2)发展校产创收;(3)向入学者酌收教育成本费;(4)发展 共建关系;(5)海内外各种捐助。
日常经费拨付的过渡办法是:从新学年开始,逐年递减1/3,直至停止。
(二)自主招生。承办人承诺初中以招收本地区的学生为主,每年接收现五棵松中心学区小学毕业生的17 ~18%入学,其中按国家标准收费不少于9%,其他方面由学校自主确定;经市局批准后,高中招生面向全市,每 年240名,其他方面由学校自主确定。在本地区有了新建中学后,减少初中收生比例。
(三)自主用人。承办人在《劳动法》规定范围内,有高度用人自主权,通过建立劳动合同关系,建立学 校独立的用人机制,在编制内选聘教职工和任免人员。对1995年1月1日前已在校的正式教职工,若本人今后与 校方不能达成签定劳动合同的协议,则关系转给教委人事科。对学校在市内外招聘的各类人员,教委人事科将 给予政策和工作上的支持帮助。
(四)自主经费支配。承办人对自筹经费投向享有决定权。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实行按 劳分配,在现有结构工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本校的工资体系和奖励办法。
(五)自主教育改革。学校将实验方案报教委备案。
四、办学目标和责任
(一)承办人要在承办期内对国有资产按国家规定管理。
(二)学校在设施、设备上最终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达到全市一流水平。
(三)承办人要坚持依法办学,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运用先进教 育思想办学,选聘优秀教师,实行严格管理,使学校富有特色,达到高质量、高水平,成为全国名校。
(四)建成一流教师队伍,其标志是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知识、学历高层次,特级教师和市区名师数高比 例,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梯队;同时建成一流的干部队伍。
(五)教科研成果突出,成绩优秀,有一批对市区有影响和示范作用的成果或经验,教师的专著和论文数 大幅度增加。
(六)学生全面发展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