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一体,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向全人类提出了许多共同关心的命题,比如人类自身的关怀、环境保护等。他要求新一代大学生要用全球视野去观察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对于关系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世界性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要有多样性的眼光。经济全球化并不排斥多样性。目前,不仅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就是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仍然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应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作为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应当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把握;应当对世界的多元文化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应当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生态有更多的了解、尊重和批判。 所谓民族性,是同世界性紧密相连的范畴。俗话说,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首先要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把握,要有尊重和崇敬本民族文化的基本心态;要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和理解;要对自己作为国民的权利和义务有充分的把握,对行使权利和享受义务具有成熟的心态和合理的期待。 所谓知识性,是指作为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对社会、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知识的广泛了解与掌握。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有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作为专业人士对本身所从事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发展;二是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国内和国际知识,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等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是形成公民意识,养成世界公民良好行为的基础。 民族性是根,知识性是体,世界性是方向。只有世界性、知识性,而无民族性的人,缺少个性,没有厚重感,很难赢得其他民族的尊敬和认同;只有民族性、知识性,而无世界性的人,容易陷入盲目;只有世界性、民族性,而无知识性的人,缺少质量,容易浮躁。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种属性的大学毕业生,才可以称为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才能够成为受到世界人民尊敬的骄傲的中国人。 2、"两课"的责任与局限。 那么如何来实现培养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这一目标呢?多年来,为了实施素质教育,一直有人主张高校应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为此,许多高校开设了大量的人文选修课程,有的学校高达20多门。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三:一是课时的限制。人文类选修课一般排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分之后;二是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完全是根据个人兴趣来选,确少前后的系统衔接;三是教材缺乏适用性。大多数人文类选修课教材是由专业类教材直接转化过来的,有的甚至就是专业教科书,不适合非专业学生选用。因此,如果继续循着人文教育的思路多开几门选修课,来进行世界通用型中国公民教育显然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以目前中国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两课"能够很好地担负起这一时代重任,而且,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这是以为: 第一,高校"两课"是必修课,对保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教育质量有利;第二,高校"两课"课时有保证,尽管目前课时紧张;第三,目前高校"两课" 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求必须对其内容进行改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两课"内容的改革,来实现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教育目标。 不可否认,高校"两课"在培养"四有"新人和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目前高校"两课"也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低,缺乏学习热情,据调查,某高校有75%到78%的学生不喜欢"两课"。不少人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两课"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大家便千方百计的在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工夫。实践证明,"两课"教学方法的改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如果"两课"内容不进行必要的改革,"两课"的尴尬局势不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当代著名思想家约翰·罗尔思(John Rawls)有点害羞,而且口吃,他为本科生开大课的牌一挂,几百人的梯形大教室,济济一堂。每次都需要提前去"霸位"。哈佛的大学生看重的不是罗尔思的讲课技巧,而是讲授内容。目前高校"两课"内容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两课"教学内容远离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人实际。《两课改革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着力引导他们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有效性。"但是,现行教材存在着严重滞后性,仍然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僵化思维的产物,通篇贯穿着一种高高在上式的说教,如"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做"等,而没有进一步剖析"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没有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分类,什么类型应当怎么做。另一方面,教师授课拘泥于书本的纯理论,不会理论联系实际,不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不深入分析深层次的理论,有相当多同学认为,"两课"教学内容离自己很远,内容空泛,似乎与自己的知识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 二是"两课"总体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两课"大学课程内容与中学时的思想教育课程衔接性差、重复多,使学生感到"两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忽视了"两课"诸课程之间本课程与其它课程以及与"两课"课程体系的逻辑联系和相互衔接问题。同时,在学科体系、教学实践和教学要点中也都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现行"两课"教材越来越倾向于全国统编教材或全省统编教材,相互抄袭严重,全国几十种版本,大同小异,尽管体系越来越严密,但其内在的生命力却在一步步地遭到扼杀。 党的十六大报告反复强调,要与时俱进,搞好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课"内容只有创新,才能使"两课"教学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才能担负起培育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的重任。 三、为适应培养目标的变化高校"两课"内容的改革 1、适应培养目标的"两课"内容架构思想 "两课"教学内容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只有结合时代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适应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目标的培养,"两课"内容体系的建构应当体现这样的基本思想:应当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两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应当注意在理论素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上的整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分析当代世界实际相统一,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统一,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信仰、信念、信心问题;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突出主旋律与拓宽新领域相结合的原则,界定教学内容的角度和深度,使同一内容的讲授避免简单重复,并体现各门课的特色;应当体现学科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最新发展动向,保持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及时反映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状况以及党和国家采取的新政策,处理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激发大学生历史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 2、适应培养目标的"两课"具体内容架构 根据培养目标和"两课"内容构建原则的需要,笔者认为新的高校"两课"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几门课程: (1)《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实践的成功与教训;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而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动力。 (2)《自然辩证法与思想方法》,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系统介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