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正确地对待考试和应付考试,我们不能再把选拔性功能作为考试的唯一 功能,考试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检测功能。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只是为了区分优等生、中等生与差等生,不只是为了排名次。因此平时的考试理应是一种合格性考试(高考是为了选拔,应另当别论!)。诚然素质教育观下的学科教育,并不排斥应付考试,即使是合格性考试,每个学生也都必须尽可能地发挥高水平,反映出自己的实力,一般地,应付考试,关键在于学习能力、心理品质和应考策略这三个方面,而素质教育正是使学生在全面而又扎实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学科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应考的策略和技巧来参加考试,应付考试。学生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了,应试能力自然也就强了。严格地说,以选拔性作为主要目的的高考,应与学校里的各种考试区别开来,然而虽然我国的高考体制没有变,但也在不断地改革,已经注意到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考查,比如数学高考题中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加数学应用题就能说明这一点。
四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学科课堂教学,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应该努力从多方面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从目前学科教学的实际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别要引起重视。
4.1课堂教学要有切实的、具体的教学要求,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 堂课,乃至教学每一个环节。现行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没有目的要求,也不能说背离了目标,但在目的要求的先进性、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在目标的实现策略和具体操作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除知识教学(重在理解和应用)、思维开发(重在思维品质的培养)、能力培养(包括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科能力)有其明确而又全面的目标体系外,对科学的历史与发展、科学与真善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个人等方面的认识的科学观教育,科学与政治、科学与经济、科技兴国的科学意识教育,追求科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名利,善于与人合作、有高度责任心等科学态度教育,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科学精神教育,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科学作风教育也要有具体的要求;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也要有确定的要求。
4.2素质教育目标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首要的取决于教学内容。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是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一 件大事。现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恐怕过多地考虑了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过份地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而忽视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广泛而又紧密的联系。自然科学学科与能源和交通,环境和保护,人口和优生优育,营养和健康,资源和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生物学科与生物技艺:鱼骨贴画,鸟羽画,贝雕,盆景插花;与生物实验:显微镜的观察技术,动植物标本制作,形态结构解剖实验,生理实验等;与实用生物:花卉栽培与扩繁,无土栽培新技木,庭院美化,制作酸牛奶,自制葡萄酒等;以及生物与自然保护、环境污染、营养与健康、吸烟与健康,等等都是极其丰富的面向社会和生活的教学内容。数学在自然科学,乃至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它又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储蓄、债券、保险、股票、住房、旅游、乃至家庭开支,等等。数学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必将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
4.3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
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参与教学,不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影响教学质量较深层次问题的有力的揭示。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赞成,几乎所有的教学都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虽然我国的教学内容相对地来说,偏深偏难偏多,但我国的教改实验和教学实践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学生不仅能够达到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而且还会学得很好,甚至有些内容还可提前学,提前教。而目前在我国仍存在一走数量的所谓“差生”、“困难生”,并不在于他们没有这种潜能,而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参与教学的机会少,不能“平等地”像其他同学一样同教师进行交往。有人通过间卷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提问、答复、要求和评价这四种交往行为中,选择交往对象时,均在成绩的好坏、地位的高低、角色的不同(班干部和群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比较愿意与学生中的干部、地位高者、优等生交往。这种实际情况,只会使“差生”越来越差,造成恶性循环。另外,虽然“差生”在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知识背景、元认知等方面与中等生、优等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只要得到教师的有意关注和科学的教育,这种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除。此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端正学习态度,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能力。
4.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仍是我国课堂教学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教师在“传道授业”方面的作用,应该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但仍有很大的潜力要挖。据统计,1995年我国高中还有46.6%、初中还有36.2%的教师学历没有达标,这说明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本学科知识上没有达到基本要求。可以想象,这些教师根底不深、基础不厚,尤其是缺乏对蕴含在知识之中的思想、方法、精神的掌握,他们在教学中是难以运用自如的。目前较为严重的一点还是我国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十分匮乏的,甚至是很不利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仅靠思想品德课和相关的社团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说学科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渠道。
根据对中小学生进行的“德育途径选择”调查中发现,小学生把教师视为最重要的德育指导者,列为首位;高中生把教师排在第二位(第一位是“同学交往”);而同列为第三位的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作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学习,实质上也包括了对教师言行的模仿与认同。可见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的影响不可低估。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教师思想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读书无用论”等,无不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有甚者,直接向学生灌输。另外,在现阶段,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负责任,守信用;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人对事公平合理,说到做到,讲文明,守纪律等教师品质也要进一步努力改善和提高。教师素质低下,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无法弥补的。甚至可以说,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4.5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教师能动性的基础上,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还在于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系。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走了教学模式必须多样化。微观层次上,可以有知识掌握与传授模式,技能形成与训练模式,能力获得与培养模式,行为规范的认同与示范模式,态度改变与教化模式,等等;从内容来考虑,可以有概念教学模式,命题(原理)教学模式,思想方法教学模式;等等。宏观层次上,比如说可以有:学习--教授模式,发现--指导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等。
对这些教学模式的理解,不能仅认为它只是教师的操作步骤,只含有教师的行为,而应该这样来认识它:既包括学生学的行为(程序),又包括教师教的行为(程序);既体现学的规律,又要体现教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体现教与学的对立统一 规律。现有的某些教学模式,之所以难以得到推广和应用,难以得到理论界的公认,关键就在于这些教学模式没有较好地反映教学依赖于学、学受制于教的学与教的有机统一。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