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起来的个体人性也必定是多种多样的。这一做法的重要意义,是突破了单一的道德人性论,有利于人们从多个不同层面去把握现实人性的丰富性,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戴震从“欲”、“情”、“知”等不同层面对人性的全面探讨。 在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环境和教育(在传统教育哲学中相当于“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其中就涉及到人、环境和教育的多重复杂关系。由于缺乏对有关教育哲学思想史的深入考察,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众多的教育学教科书在不断地重复着诸如“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等简单化命题。这些命题虽出自当代人之手,但未必能充分反映当代哲学和教育的最高理论成果,有些甚至尚未达到理学有关论述的思维深度。宋明理学的“本体—工夫”之辨虽然建立在抽象的本体论之上,但它对于性和习之统一性的强调、对于性和习相互规定的论辩,无疑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洞见,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有关教育哲学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2] 成中英.本体与诠释[C].北京:三联书店,2000. [3] 焦循.孟子正义:尽心上[M].诸子集成[Z].上海:上海书店,1986. [4] 王先谦.荀子集解:性恶[M].诸子集成[Z].上海:上海书店,1986. [5] 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 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顾宪成.顾端文公遗书:小心斋札记[M].清光绪刊本. [8]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10] 王夫之.船山思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2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8. [12] 王夫之.诗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1.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