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人遭受挫折与失败,也会在集体中得到安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对于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宽厚的人格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健康人格的人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积极的态度多于消极的态度。教师要善于在班集体创设同学友好交往的心理气氛,增加他们交往的机会,禁止交往中的讽刺、嘲笑等不良行为使他们在交往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友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心理上的满足中激发进取的力量和信心,发展自我价值感。这样,学生就会在交往中发展富有朝气,团结奋进的乐观品格。 第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青少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学习方面的挫折体验所致,屡遭失败便会招来指责,产生精神压力,进而导致灰心丧气的消极情绪。这种消极的情感对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精心设计课内外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感和满足感。教师要特别注意鼓励那些获得成功的后进生,使他们的进步行为不断得到强化。这样,一次成功的体验又会推动第二次成功,逐步培养起学生积极的自我观,而积极的自我观正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五,针对个性特点,讲究教育艺术。我们所说的人格无不具有个性色彩,每个人都是人格各方面因素融合的个体。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对每个学生绝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因“材”施教,以保持他们的心理反应适度。例如,表扬对于自卑感强的学生,可能会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促进学习;而对于个别学生可能是有害的。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在不断调整的动态进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