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时间
该病由蜱传播而蜱的一个世代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变态阶段,每个阶段都受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不同地区又分布着不同种类的蜱,而焦虫病的发生与外界蜱的繁殖和活动时间有密切的联系。由于气候的变化,焦虫病的垂直传播(已被大量病例所证明)以及被感染牛可长期带虫,甚至终生带虫和牛的买卖调运等原因,使得本病发生的地区性、季节性已不十分明显。但在我国北方多在4~9月份发生,以6~9月份最严重。
1.2发病年龄
据赵希彦等(2000)的报道1~3岁牛发病率占57.1%,3~4岁牛发病率占27.1%,4~6岁牛发病率占15.8%[2]。这一点与我们的观察基本相符,本病多发生于1~3岁牛只,成年牛发病较少,外购牛的发病率高于本地牛,奶牛发病率高于黄牛和肉食牛。感染过焦虫的牛可对同种虫体产生带虫免疫,但不同焦虫之间没有交叉免疫现象[3-4]。
2.临床症状
据我们半年来对100多头患牛的诊治观察发现,在山东省东半部主要存在着牛的环形泰勒焦虫病,其次是巴贝斯焦虫病,偶尔可见双芽巴贝斯焦虫病。该病典型症状为高度贫血、黄疸和高热,最后可因缺氧和营养高度不良或肝脏功能障碍而死亡。潜伏期8~15天不等。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达40.5~42℃,呈稽留热,持续1~5天,泌乳量急剧下降。患畜喜卧阴凉处,鼻镜干燥,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或停止。巴贝斯焦虫感染的患牛还会出现血红蛋白尿,尿液呈淡红色或棕红色。可视粘膜由潮红逐渐转变为苍白甚至黄染。呼吸加快,甚至喘息,口吐白沫,全身出汗。心跳加快,每分钟90~100次,甚至高达130~150次,节律不齐。粪便黄棕色,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粪便内常带有粘液与血液,有的病例还排出黑褐色恶臭黏液粪便,死亡率较高。
3.焦虫病的诊断
3.1流行病学诊断
首先要作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当地气候环境、自然条件、饲养方式等;然后调查蜱的种类,通过蜱的种类调查可以推断出可能存在的病原。如微小牛蜱(B.microplus)可以传播牛双芽巴贝斯焦虫(B.bigemina)、牛巴贝斯焦虫(B.bo-vis)等,璃眼蜱可以传播环形泰勒虫,在我国主要传播者是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吕文祥等调查了我国蜱的分布及其传播的血液原虫[5],对流行病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2临床诊断
根据患畜的表现进行临床诊断,虽准确性不高,但在基层有其实用意义。必要时可用抗焦虫药物(如贝尼尔等)进行治疗性试验,可作出初步诊断。
3.3实验室诊断
3.3.1血液涂片检查
无菌采患牛耳缘静脉血抹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内有环形、逗点形、杆状形虫体,一个红细胞内有虫体1~4个,染虫率达70%以上。这是最主要且较准确的诊断方法。诊断时,病原体的形态鉴别非常重要,要仔细观察虫体的大小、所处位置、排列、染色团块在虫体中的位置和数目以及各种形态的虫体数量比,特别应注意某种虫体所具有特异性构造(典型虫体),这一特征是诊断某种焦虫必不可少的依据。如牛瑟氏泰勒焦虫特点:虫体呈杆状、竹芽状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特点: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染色质有团块状、双梨子型虫体以其尖端相连呈锐角;牛巴贝斯焦虫特点: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多位于红细胞边缘或偏中部,双梨子型虫体以其尖端相连呈钝角[6]。
边虫镜检的特点:虫体80%以上位于红细胞边缘,圆形,边缘整齐[7]。一个红细胞可以附着1~16个虫体,甚至更多,个体较小,0.3~0.8µm。当它在繁殖阶段时,虫体呈多样性,有圆形、三角形等,但在带虫阶段一般呈圆形。
附红体镜检的特点:镜检可见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菜花状或星状,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紫红色虫体,折光性很强,除寄生在红细胞表面还可寄生在血浆中,且姬氏染色中环行体较多见。
如果焦虫处于感染的旺盛期,在细胞外也可能镜检到少量的虫体,应注意与边虫、附红体感染相区别。镜检时应逐个视野、逐个细胞地进行,如细胞染虫率不高,通常一个视野中只有很少几个染虫的细胞,还要正确的区分虫体和杂质,切不可操之过急,草率做出结论,以免漏诊或误诊。
3.3.2淋巴结涂片检查
一般情况下选择肿大的淋巴结进行穿刺,抽取淋巴内容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在淋巴细胞内或涂片中发现裂殖体即可确诊。泰勒虫生活史中裂殖体寄生于淋巴结内的时间较短,较难发现石榴体;但环形泰勒虫裂殖体可在蜱感染后8~23d在淋巴结穿刺中出现,较容易发现石榴体。据张守发等报道,在两例初期和中期病牛的末梢血液涂片中查到了瑟氏泰勒虫石榴体。因该法有不确定性,故裂殖体检查只能作为辅助性诊断方法。
3.4血清学诊断
许多免疫学方法均可用于诊断梨形虫病,如补体结合反应(CFT)、间接血凝(IH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7-8],其中IFAT和ELISA可供常规使用,主要用于染虫率较低的带虫牛的检疫和疫区的流行病学调查。CFT诊断环形泰勒虫病[9]、IFAT诊断瑟氏泰勒虫病[10],其敏感性、特异性良好,可用于口岸检疫、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诊断。
4.预防
焦虫病主要通过适宜的蜱作为传播媒介而扩散病原,只要我们破坏病原体(焦虫)、蜱和易感动物(牛、羊)三者中的某个环节,就可达到预防目的。
4.1消灭牛蜱
根据当地蜱的种类、活动季节及活动规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决策性灭蜱措施,这是预防的关键。首先,搞好圈舍卫生,消灭越冬的硬蜱幼虫;春季着重消灭牛体上的幼虫和若虫;夏季即蜱的繁殖季节,进行逐头牛体及圈舍的灭蜱工作,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中间宿主。目前多用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如灭净菊酯类)和毒素类药物(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灭蜱,也可采用天敌杀蜱的方法[11] 。
4.2免疫预防
坚持自繁自养的方针,减少和控制外购牛。新引进牛或调动牛时,尽量避免在蜱活动高峰期进行。为了防止焦虫的传播在疫区对新购进的没感染焦虫的牛只使用抗焦虫病疫苗进行预防。据宋世荣等(2000)报道,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有较好的预防效果[12]。在隐伏地区的牛群可因不断受到蜱的侵袭(接种),成为长期带虫者,因而保留长期带虫免疫。因此,老疫区如一时不能完全根除焦虫病,就应使牛群经常接触和感染牛蜱,使之有一定的免疫能力,但要用抗焦虫药物控制感染的数量和成度[13]。
4.3 中药预防
王林浩(2003)报道了用中药方剂进行预防[14],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最好同时采用药浴的方法。冬季应在中午进行药浴。患牛与健牛尽量避免同时洗浴。
5.治疗
应尽量做到早确诊早治疗,针对病情给予对症治疗,除使用抗焦虫药物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强心、补液、调理胃肠及输血等,并加强饲养管理。要从患畜实际出发,病急治标、病缓治本,标本兼治。
5.1贝尼尔(Berenilum)
用量为5mg/kg体重,用注射用水配成5%溶液,作臀部深层肌肉注射或用生理盐水配成0.2%溶液缓慢静注。隔1天1次,连续3次。由于长期应用本药,在90年代疗效较好,但是到现在大部分奶牛产生了抗药性,所以临床;应用较少且疗效欠佳。莱阳市万第镇田某家养的一头奶牛镜检时焦虫率达到40%,鉴于情况较缓,所以给奶牛肌注两克贝尼尔,第二天傍晚再次检查,结果焦虫率略底于40%,所以我认为贝尼尔的治疗效果确实较差,在以后的治疗时药量有所增加,才能有效驱虫,但是较易中毒。
5.2黄色素(吖啶磺Acriflavinum)
按每公斤体重3毫克-4毫克(每头不超过2克),用生理盐水配成1%溶液,过滤后,煮沸消毒30分钟,降温至30℃静脉注射症状未减轻时,24小时后再注射1次。病牛在治疗后的数日内须避免烈日照射。注射时,切忌将药液漏到血管外。此药使用不方便而且有重多注意事项,极易产生副作用及耐药性年,所以临床上较少应用此药。
5.3磷酸伯氨喹(Primaquine Phosphate) 治疗剂量为0.5~1.5 mg/kg体重,用注射用水溶解深层肌肉注射,1天1次,连注3天,间隔一天再肌注2天。也可口服,剂量为2~4 mg/kg,1天1次,连续3天(本药用量及方法是我们临床试验所筛选的结果)。同时对症治疗,如配合“三套元”(10%氯化钠、樟脑磺酸钠、葡萄糖酸钙)促进胃肠蠕动,5%葡萄糖盐水和一定量维生素C混合作为辅助治疗。乳山市刘某的一头奶牛精神高度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镜检后发现焦虫率达到80%,所以,当天静脉输液,奶牛精神状况有所好转,第二天,继续输液,奶牛可以开始正常采食,于是耳静脉采血镜检发现焦虫率竟然降到30%。在以后的几次治疗过程中的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4 咪唑苯脲(Imidocarb)每公斤体重2毫克,配成10%溶液,分2次肌肉注射。在选用以上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采用对症疗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用维生素B12治疗贫血,中等个体的牛1次皮下注射1--1.5毫升(80--120毫克),有条件的,可应用输血疗法,效果更好。咪唑苯脲使用方便,副作用小,而且经济实惠,深受广大养殖户的青睐。莱阳市龙旺庄镇王某家养十余头,其中一头经诊断患有焦虫病,症状十分典型1、潜伏期: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4-20天,此时无任何异常变化。2、初期:潜伏期过后,症状开始出现。病牛的第一个表现是体温上升至39-41.8℃,稽留热。继而体表。淋巴结(肩前或鼠蹊淋巴结)肿大,有痛感,角根发热,呼吸、脉搏加快,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眼结膜潮红。3、中期:精神萎顿,食欲锐减或废绝,反刍迟缓,瘤胃蠕动差。放牧时不能随群,垂头耷耳,肷部下陷,弓腰缩腹,喜独立或静卧于阴凉偏僻处,头弯伏于腹侧。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粪便中常带有粘液,尿频但无血尿,体温升高至40℃-42℃。鼻镜干燥,鼻孔流出粘液,流泪,有的病牛眼角膜变成灰色,视力受损,可视粘膜贫血,病重者在眼睑下有粟粒大小的溢血点。吃土、磨牙、呻吟,表现极为痛苦,迅速消瘦,神态异常沉郁,肌肉震颤,走路摇摆。4、后期:如中期病情
发展迅速,趋于恶化,则到后期,病牛食欲完全废绝,卧地不起,反应迟钝,在眼睑、尾根和薄嫩的皮肤上出现粟粒至豆粒大小、深红色结节状的溢血斑点,这是趋向死亡的征兆。肌注咪唑苯脲:按1~2毫克/千克体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成10%溶液,颈部肌肉或皮下注射,由于病情较重,所以补充了维生素、肌苷、ATP等,当天用药后病牛症状有所改善,争得畜主的同意病牛住院,当晚可以吃少量的草料,饮水趋于正常。第二天,坚持用药病牛精神有所好转,傍晚时可以站立走动,畜主要求回家治疗。第五天时电话联系畜主了解病牛情况,具畜主描述病牛已经基本恢复正常,饮食、运动、反刍正常。第十天时电话联系畜主,电话中畜主高兴地说奶牛已经可以达到病前产奶量的80%。
5.5 中药疗法
据王林浩报道早期病牛可采用中药疗法[14],实践表明效果颇佳。另复方首乌散可以辅助治疗牛环形泰勒焦虫病[15],十全大补汤对牛焦虫病贫血期具有较好的疗效[16]。
5.6 输血疗法
对于疾病中期和部分病危的牛,可采用输血疗法,有明显的疗效。每日输血犊牛500~1000ml,成年牛2000~3000ml,同时结合药物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5.7 疗效观察
临床上治愈是指病牛吃土、磨牙、呻吟,表现极为痛苦,迅速消瘦,
神态异常沉郁,肌肉震颤,走路摇摆等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
精神正常,食欲、反刍恢复,瘤胃蠕动增强,体况逐渐恢复正常,劳役
以及产奶量恢复到病前水平。有效是指可以控制病情
发展,病牛精神、
食欲、反刍有所恢复,体况、劳役、产奶量也有恢复的趋势,病情的进
一步好转有待于进一步用药。
5.8 临床病例列表如下
| 贝尼尔(三氮脒) | 盐酸吖啶磺 | 磷酸伯氨喹 | 咪唑苯尿 |
患病动物数 | 6 | 6 | 25 | 30 |
治愈动物数 | 3 | 4 | 21 | 28 |
临床症状改善数 | 1 | 1 | 4 | 2 |
有效率(%) | 66.67 | 83.33 | 100 | 100 |
治愈率(%) | 50 | 66.67 | 84 | 93.33 |
由于实习时间以及实验动物有限,所以统计数据较少,有待于进一步
研究得出更加广泛而准确的结论,并应用到临床。
6. 分析与讨论
6.1 诊断关键
在临床上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就是镜检,从而发现虫体,在这里要注明的一点是一定要与附红体区别开,附红体镜检的特点:镜检可见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菜花状或星状,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紫红色虫体,折光性很强,除寄生在红细胞表面还可寄生在血浆中,且姬氏染色中环行体较多见。另外,边虫镜检的特点:虫体80%以上位于红细胞边缘,圆形,边缘整齐[7]。一个红细胞可以附着1~16个虫体,甚至更多,个体较小,0.3~0.8µm。当它在繁殖阶段时,虫体呈多样性,有圆形、三角形等,但在带虫阶段一般呈圆形。
6.2 辅助治疗的关键
应尽量做到早确诊早治疗,针对病情给予对症治疗,除使用抗焦虫药物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强心、补液、调理胃肠及输血等,并加强饲养管理。要从患畜实际出发,病急治标、病缓治本,标本兼治。
6.3 抗焦虫病的用药剂量
在实践中逐次减少用药量,降低畜体的药物反应,可能与药物在体内的蓄积有关,有待进一步保持。
6.4 重复发病
牛只可因处于围产期或营养不良、环境变化等因素造成再次发病。为了避免焦虫对某些药物产生耐药性,应更换药物,并设法提高患牛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
6.5 混合感染
近两年焦虫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病例比较多[17],对此应配合四环素或盐酸土霉素静脉注射。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焦虫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6.6 带虫免疫
牛只建立焦虫病带虫免疫后,即意味着这些牛发生焦虫病的可能性已显著降低,但建立带虫免疫功能时必须严格控制焦虫的感染率。因为牛感染焦虫过多即使不发病也会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及引发皮炎或其它疾病,所以在建立带虫免疫功能的过程中,应注意牛的感染状态,牛蜱感染到一定数量时必须进行药浴灭蜱。
6.7中药治疗
临床发现中草药对焦虫也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且其来源广泛、药物残留少、毒副作用小,可作为抗生素等化学物的替代品,在奶牛养殖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6.8饲养管理
建立养殖小区,改变饲养方式,供给全价营养的饲料,提高健康水平[18],可以提高日粮的动物性蛋白1~2%,脂肪适量降低,增加青绿多汁的饲料,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欧阳叙向,何德肆,张明军,等.奶牛寄生虫病原学调查[J].畜禽业,2003,7:60-61.
2.赵希彦,齐桂敏,顾洪娟. 牛焦虫病的发生及综合性防治措施[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2(3):37-38.
3.将金书.动物原虫病学[M].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4.Mahoney, D.F.etal Int.J.Parasital,1979,9:297.
5.吕文祥,吕文顺,张其才,等. 我国牛蜱传性血液原虫的虫种调查和分布特征的
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1995,25(8):13-16.
6.杨国荣,赵刚,付美芬. 论牛焦虫病的综合防治[J]. 黄牛杂志,1997,23(2):67-68.
7.Ristic,M. Babesiosis of Domestic Animals and Men.CRC.Inc.1988.
8.Weiland G. Spceies-specfic serodiagnossi of equine piroplasma infection by means of complement foxation test(CFT), immunofluorescence(IIF),and enzyme-linked Immmunosorbent assay(ELISA).VetParasitol,1986,20:43-48.
9. 殷宏,张其才,吕文祥,等. 补体结合试验诊断环形泰勒虫病的
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1996,(26)7:9-11.
10.吴鉴三,张肖正,梁建波.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瑟氏泰勒焦虫病的
研究[J]. 中国动物检疫,1996,13(4):9-10.
11.朱金祥 凤阳县黄牛双芽巴贝西虫病(Badesiasis)的诊治[J]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3):373-374.
12.宋世荣,杨佐文,李良荣,等. 牛环形泰勒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兽医杂志, 2001,37(3):18-19.
13.赵刚,王安奎,张继才,等. 用药物帮助引进易感牛群建立对焦虫病的免疫力[J]. 中国兽医杂志,2000,26(6):17-18.
14.王林浩. 奶牛焦虫病的早期中药综合疗法[J]. 当代畜牧, 2003,9:15-16.
15.朱秀玲 “复方首乌散”辅助治疗牛环形泰勒焦虫病[J]. 中兽医医药杂志,1996,1:26-27.
16. 刘金波,程英俊,张志忠,等. 十全大补汤加味对牛焦虫病贫血期的治疗[J]. 中兽医医药杂志,2002,4:37.
17.李国文.牛泰勒氏焦虫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疗[J]. 中兽医医药杂志,1998,5:20-21.
18.马衍忠,陈建宝,段县平.浅谈动物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20(1):38.
致 谢
首先,我衷心的感谢毕可东教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他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并让我大胆的实验,对临床上接触的病畜让我大胆用药,使我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尤其对焦虫病的诊断治疗有了深刻的认识。其次,我也非常感谢在我大学四年中教育过我的所有老师,尤其是毕可东、朱连勤、田文儒、刘焕奇、郭世宁、贾世斋等老师他们不仅教授我知识,而且在为人处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严谨的实验观等方面也给我树立了榜样,使我收益匪浅。最后,我要感谢师兄孙圣君,动物医院医师都明、林永强,他们在我实验期间给我了极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