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雷 李守军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 奶牛乳房炎是对乳业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常见疾病。本文对奶牛乳房炎的分类、病因和目前该病诊断和防治概况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对该病防治的
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 奶牛 乳房炎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腺发生的一种炎症,是一种复杂的、导致奶牛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此病的
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在
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远未达到彻底解决的目标。目前,全世界约有2.2亿头奶牛,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奶牛患有各种类型乳房炎,据调查我国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普遍高于国外。有效控制乳房炎对于提高生产率、减少经济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奶牛乳房炎造成的危害
1.1 乳房炎造成产奶量减少
因为当牛感染乳房炎后,机体产生大量的白细胞用于消灭病原菌和修复损伤的组织,大量的白细胞聚集在一起,堵塞了部分乳腺管道,使其分泌的乳汁无法排出,从而导致部分泌乳细胞停止泌乳,最后萎缩。由于泌乳细胞总量的减少,影响整个胎次甚至终生产奶量。
1.2 奶牛乳房炎引起的其他损失
1.2.1 降低鲜奶质量 由于奶中含有大量的体细胞,使鲜奶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和风味。牛奶中体细胞过多可降低乳蛋白、乳糖和乳脂肪的含量[1]。作为乳房中炎症反应的结果,流向乳腺系统的血液蛋白增加(主要是一些低质量的乳清蛋白),钙和氯的含量也增加,患乳房炎的奶牛产下的牛奶含有较多的使牛奶产生酸味的游离脂肪酸,它抑制了用于制作发酵乳制品的乳酸菌的培养。乳蛋白含量的减少和pH值升高将导致奶酪产量的损失。许多发达国家,牛奶中体细胞数超过30万,奶价就要打折,超过50万则被拒收。
1.2.2增加牛群更替成本 由于乳房炎引起产奶量的降低,使大量处于产奶高峰期的奶牛的被淘汰对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损伤。
1.2.3 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由于牛奶中含有致病菌,尤其是隐性乳房炎很容易被人忽视,如果在牛奶的加工过程中灭菌不严格,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如奶牛的大肠杆菌性乳房炎,会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在此方面Jacques Cabaret*
[2]做了深入的
研究。
乳房炎还会造成如牛奶的废弃、医药费和额外的劳力的增加、遗传潜力的丢失等损失。
2 乳房炎的分类
奶牛乳房炎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肉眼看不到其乳汁变化,不显任何临床症状,但用细菌学检查和生物化学检查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奶中体细胞计数在20~50万个/ml之间,这类乳房炎发生率远高于临床型,危害最大。临床型乳房炎,乳房和乳汁均用肉眼可见其异常症状。乳房实质、间质或两者都发炎,临床上表现为乳汁变性、乳汁内混有凝块、血液或脓液,乳房肿大、质硬、温热、疼痛等现象。
根据其炎症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浆液性乳房炎、卡他性乳房炎、纤维蛋白性乳房炎、脓性乳房炎、出血性乳房炎、蜂窝织炎性乳房炎等。
3 奶牛乳房炎的发生
乳房炎作为乳腺的一种炎症,它的发生是致病菌、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奶牛自身及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3.1 乳房炎发生的致病菌
乳房炎主要由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有球菌、杆菌、霉形体和病毒,共达150多种,较常见的有23种[3]。主要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大肠杆菌类等。次要病原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牛棒状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微球菌等[4]。
3.2 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乳房炎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或者存在于牛体,或者存在周围环境。牛体卫生没有搞好就增加了病原菌的感染机率。牛床不干燥,积留粪尿,垫草不干燥,运动场不平整排水不畅等环境因素大大增加了乳房炎发病率。另外,挤奶设备的不合理,机器挤奶时间过长,负压过高或抽动过速会损伤乳头皮肤和粘膜,挤奶操作不当也会诱发乳房炎;挤奶前手不干净、未挤净乳汁等都给细菌侵入乳房创造条件。因此,掌握熟练的挤奶技术和按规范程序操作十分重要。
3.3 产后奶牛乳房炎激素方面的发病机制
产后乳房炎的代谢诱因,产后乳房炎内分泌方面的发病机制,与乳房炎有关的卵巢行为和繁殖方面的改变都有了较深入的
研究[5]。患有革兰氏阴性菌乳房炎的严重病例,血浆中皮质醇、胰岛素、胰岛素样的生长因子-I和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当乳房炎发生在产后15-28天之间时(正好是奶牛的第一次排卵期),它可能会推迟奶牛卵巢正常活动的恢复。周期性发生革兰氏阴性菌乳房炎的严重病例可能会诱使不成熟的黄体溶解或延长卵泡成熟期。
3.4 其它因素
体形,具有悬垂乳房的奶牛比乳房较小、比较结实的奶牛更易引起乳房的损伤和得临床乳房炎。这些乳房的乳头更接近于地面及其他细菌源,乳头的任何损伤将影响乳头括约肌的闭合,这可暂时地或永久地使得细菌有机会进入乳房。年龄,乳房炎发生率及体细胞计数都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每经过一个泌乳期,乳导管就扩大一点,使得更多的细菌能进入乳房,并导致乳腺组织的损伤和体细胞数量的大量上升。泌乳期,在泌乳的任何时期细菌均可进入乳房,但最常见的时期为泌乳的第一个月、干奶早期及接近产犊时。免疫遗传学
研究表明,奶牛的乳头长度、形状、乳腺管的形态、乳头管分泌的角蛋白,以及参与抑菌与杀菌的溶菌酶、乳清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白细胞的免疫性能,都影响着奶牛个体的乳房炎抵抗力
[6]。另外,长期的对高产奶量的选育伴随着对疾病的易感性的增加,并且体细胞计数有一定的遗传性
[7]。产后疾病以及季节原因都与乳房炎的发生有关。
在近期奶牛乳房炎的诱发因素的
研究中,如对奶牛链球菌乳房炎的
研究James A. Leigh
[6]等已经深入到了基因染色体水平,他们已经发现在发病时被激活的特定的染色体的基因序列,此方面的
研究可进一步的完善乳房炎的发病机理,并对防治措施的制定起指导作用。M. Rambeaud
[8]等在白细胞和胞浆动力学的角度对乳房炎进行了伸入的探讨,实验指出葡萄球菌诱发在乳腺局部产生的TNF-α,IL-1β和IL-8可能在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的作用。
4 奶牛乳房炎诊断
4.1 隐性乳房炎的诊断 乳房和乳汁无肉眼可见的变化,所以重在整体监测诊断。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方法大致可分为四类:乳汁病原微生物检查、乳汁细胞学检查、乳汁pH值检查和乳汁氯化物检查[9]。
4.2 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 临床型乳房炎症状明显,可据乳汁和乳房的变化做出诊断,临床型乳房炎的患病乳区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乳汁中出现絮状产物,乳汁分泌不畅并明显减少,严重者肿胀疼痛明显,食欲减退,产奶量大减或产奶停止,乳汁中出现血液、絮状凝块。
4.3 其它的诊断方法
乳清电泳诊断法:西南农业大学宋宣明、北京农业大学艾晓杰等在1990年根据健康、可疑、和隐性乳的乳清蛋白质的含量的变化规律与电泳图谱的直观结果相一致的现象,设计出了奶牛乳清电泳的变化来诊断隐性乳房炎的方法。此法较为直观准确[10]。
酶学检验法:Ball H.Hetal等在1991年
研究认为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可检验隐性乳房炎的存在,此法相对快捷。1996年祁克宗等人试验证明隐性乳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乳,这也为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提供了一些科学资料
[11]。
被毛元素检验法:目前国内外利用检测人、畜毛发微量元素来诊断疾病的报道,但关于牛毛中微量元素与隐性乳房炎关系的报道甚少。商常发等
研究发现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可能与机体缺锌、铜、钙有关,但是究竟是微量元素缺乏引起隐性乳房炎还是隐性乳房炎发生后引起被毛元素降低,以及是否两情况合并存在,有待进一步
研究,如果隐性乳房炎发生后引起被毛元素降低是唯一真命题,人们将有一种最为经济、简便的“牛毛诊断隐性乳房炎”的方法。
[10]。
5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5.1 奶牛乳房炎抗菌素疗法
乳房炎治疗原则为杀灭侵入的病原菌和消除炎症。西医观点认为乳房炎由病原菌引起故无论临床型还是隐性型均可采用抗生素疗法,杀灭侵入的病原菌并消除炎性症状。常用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及喹诺酮类药等。常规的方法是全身疗法和乳房灌注。中兽医
研究所
研究了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抗药性,发现氯霉素和红霉素是治疗乳房炎的首选抗菌药物
[12]。萧定汉等用青霉素、链霉素各100~300万单位,加3%普鲁卡因10~20mL,生理盐水40~60mL,进行会阴静脉注射,收到较好疗效
[13]。近年来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田文儒等报道奶牛乳房内灌注乳酸环丙沙星、青霉素和链霉素治疗患浆液性和卡他性乳房炎实验中,乳酸环丙沙星对浆液性和卡他性乳房炎的治疗有效率为100% ,治愈率为90%;而青链霉素治疗的有效率为80%,治愈率仅为60%;另外,对应用青链霉素治疗无效的患牛,乳酸环丙沙星均有良好的疗效
[14]。Soback 等报道在干乳期皮下、肌肉注射烟酸诺氟沙星、土霉素、及乳房炎内灌注头胞吡硫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隐性乳房炎感染实验中,只有烟酸诺氟沙星能显著减少现存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感染数
[15]。
对于隐性乳房炎常用的方法有乳头药浴法、乳头保护膜法。乳头药浴法是指用杀菌力强,刺激性小的药液浸泡乳头,常用的有洗必泰、次氯酸钠、新洁尔灭等,以0.3%~0.5%的洗必泰效果最好[12]。乳头保护膜法:挤奶后用丙烯溶液浸渍乳头,溶液干燥后再乳头皮肤上形成一层薄膜,将乳头管封闭防止病原菌侵入,薄膜徒手不易撕掉用温水洗擦才能除去,保护膜通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性不仅能保护乳头管不被病原菌侵入,对乳头表皮附着的病原菌还有固定和杀灭作用。经实验后使用保护膜后,大肠杆菌性乳房炎可下降76%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可下降28% 。还可用盐酸左旋咪唑(LMS)简称左咪唑,用于治疗隐性乳房炎效果很好。如谢仲强[15]用该药对西宁奶牛场二分场43头荷斯坦(中国)泌乳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的防治试验,结果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由投药前的83.7%下降为5.8%,防治效果明显。还可采用在干乳期向乳房内注入长效抗菌药物杀灭已侵入和以后侵入的病原体,将氯苯唑青霉素钠和苄星青霉素制成防治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性乳房炎的长效抗生素油剂,分别于停奶前3天和停奶当天注入乳房,产后隐性乳房炎的检出率、乳汁细菌转阴率、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都明显降低,效果显著[12]。近年来科研人员不断研制出治疗乳房炎的抗生素组合制剂,如多马斯特(Myn6TNMacT)(含新霉素、青霉素、土霉素和强的松龙)、科洛马斯特(Knokcanmact)(含氨苄青霉素和邻氯青霉素)、普链新(普鲁卡因、链霉素、新霉素)乳剂等。萧乾庆和王成均用普链新乳制剂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其治愈率分别为88.9%和90.77%[16]。
5.2 奶牛乳房炎的中草药疗法
中草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治疗药物,它在治疗奶牛乳房炎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现已被中兽医工作者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奶牛的乳房炎,并且一些中草药复方制剂已经在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刘纯传
[16]等用复方蒲公英煎剂液内服治疗临床型乳房炎126例,总有效率为94.44%,病原菌转阴率为40%。莫昌兰
[17]等用902乳炎康复方外用膏剂治疗隐性乳房炎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毛素珍等用白花蛇舌草、刺五加等中草药组成的8804冲剂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牛治疗后乳区转阴率为85.56%,乳区好转率为8.42%总有效率为94.68%。许多学者对中草药治疗该病的机理作了大量
研究,认为中草药是通过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的吞噬功能,并激发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同时发挥抗菌功能来实现的。
5.3 中西医结合疗法
李配林[18]等用中西医制剂薄硫膏乳房外敷法治疗50例急性乳房炎全部治愈。欧嘉定采用后海穴注射抗菌药物——青、链霉素和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临床型乳房炎42例,1天治疗1次,3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结果治愈率90.6%,总有效率95.3%[19]。据马树东等,采用中西医药对153例病牛进行治疗,具体做法是取乳房消肿散(主要成分为金银花、蒲公英、川苇、当归、连召等)250g用温水调服结合特效米先,每天早晚各一次,3d为一个疗程,治愈率为86.5%;朱光道等用中药复方、单味蒲公英、硫酸庆大霉素和盐酸普鲁卡因,后海穴注射剂盐酸左旋咪唑(LMS)配合鱼腥草注射液肌肉注射4种方法治疗隐性乳房炎,结果表明LMS配合鱼腥草注射液肌注和中药复方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16]。
5.4 免疫控制
国外20世纪30年代已开始进行乳房炎疫苗的研制,而国内这方面的
研究也有20多年。利用疫苗防治乳房炎具有乳汁无药物残留、降低乳腺感染严重程度及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优点,但由于其病原的复杂性、乳房的解剖特征及其防御机理未明等原因,乳房炎的常规疫苗产品还未取得明显成功。
5.5其它疗法
外科疗法:挤乳及按摩疗法、冷敷、热敷及涂擦刺剂法、激光疗法;生物疗法等。
6小结
由于病原的复杂性,乳房炎的诱因和发病的机制还需要进行更深入
研究。对乳房炎的防治的用药方式和治疗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今后乳房炎的防治手段应朝着操作方便、疗效显著、特异性强、无毒无残留的方向
发展。
参考文
[1] 高树新,许尚忠,李金泉等. 奶牛乳房炎
研究进展[J]. 中国草食动物2004,24 (5) :46-49
[2]Jacques Cabaret*,Animal health problems in organic farming: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sessments and farmers’ actions[J].Livestock Production Science 80 (2003) 99–108
[3] 林锋强,潘抗君,胡松华.奶牛乳房炎疫苗
研究进展[J].中国奶牛,2002,(I):40-42
[4] 储明星,石万海,邝霞,等.浅谈奶牛乳房炎[J].中国奶牛,2001,(3):39-40
[5] G. Huszenicza , S. Janosi, A. Gaspardy, M. Kulcsar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 82–83 (2004) 389–400
[6]J.C.Detilleux*,Genetic factors affecting susceptibility of dairy cows to udder pathogens[J].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 88 (2002) 103–110
[7] James A. Leigh*, Philip N. Ward, Terrence R. Field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genome in the search fordeterminants of virulence in Streptococcus uberis[J]. 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 100 (2004) 145–149
[8] M. Rambeaud, R.A. Almeida, G.M. Pighetti, S.P. Oliver*Dynamics of leukocytes and cytokines during experimentallyinduced Streptococcus uberis mastitis[J].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 96 (2003)193-205
[9] 苑方重,张继东,钟秀会,付本懂.奶牛乳房炎
研究现状.动物医学进展,2003,24(4):44
[10] 刘俊栋,王春璈.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1(3):330
[11] 高树新,许尚忠,李金泉等.奶牛乳房炎
研究进展.中国草食动物,2004.24(5):46
[12] 陈北亨,万一鹤,王建辰,等.兽医产科学[M].第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353~367
[13]萧定汉,李兰华.奶牛疾病监控[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38~154
[14] 田文儒、刘大海、张雪清.乳酸环丙沙星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5,(10):28~30
[15] 谢仲强.左旋咪唑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效果[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1,31(6):13,8
[16] 董书伟,候义宏,杨亚军,马云,李咏梅等.奶牛乳房炎防治的
研究概况[J].黄牛杂志,2003,29(3):40,41
[17] 莫昌兰,罗江培,李树明,等.902乳炎康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J].四川畜牧兽医学报,1996,10(2):53-57
[18] 李配林、汤天晓、刘颖,等.用中西药制剂薄硫膏治疗奶牛乳房炎[J].中兽医医药杂志,1998,17(2):28
[19] 李新圃,郁洁,罗金印,李宏胜.奶牛临床型乳房炎防治手段的
研究现状,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2,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