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 |
|
|||||
5株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分析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1 14:13:41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作者:肖增璜 刘菊珍 付强 石磊 【摘要】 目的 了解5株分离于临床的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 应用PCR的方法确定5株铜绿假单胞菌含有第一类整合子并且对其整合耐药基因盒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PFGE分析该5株菌的同源性。结果 5株铜绿假单胞菌均为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并且都携带2360bp的耐药基因盒,包括aacA4和含有终止突变的cmlA1。PFGE结果显示5株铜绿假单胞菌来自同一克隆。结论 整合子在临床致病菌的多重耐药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提示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以及防止相关病菌在院内的传播。 【关键词】 整合子; 铜绿假单胞菌; PFGE 目前,对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携带耐药基因是细菌显示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耐药基因主要可以通过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进行水平传播,其中整合子水平式传播是介导革兰阴性菌特别是肠道菌和假单胞菌属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现已确认至少有9种整合子,但是起最主要作用的为第一类整合子[1,2]。第一类整合子主要由两个保守端以及在保守端之间的耐药基因盒组成。5′保守端有编码整合酶的intI1基因及启动子,大多数3′保守端有三个ORF:编码耐季铵盐化合物及溴乙锭的耐药基因(qacE△1)、耐磺胺耐药基因(sulI)和功能不明的ORFu。整合子在整合酶的催化下,通过整合酶在59bp的特定识别位点,将游离的耐药基因盒整合到自身。耐药基因盒中的耐药基因不能自身表达,当它整合到整合子后,在整合子5′保守区域的启动子的作用下得到表达,使细菌显示出耐药性。一些数据表明细菌整合子可以携带多个耐药基因盒,同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性。因此研究整合子介导的细菌耐药机制,对研究细菌的多重耐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5株临床分离的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基因盒进行检测,分析其耐药基因,并对其相关的同源性进行比较。进一步讨论条件致病菌在院内的传播以及整合子在细菌耐药中的介导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用菌株 实验所用的5株铜绿假单胞菌均分离自2006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样本。第一类整合子阳性对照菌株为V.cholerae O1 SK 10,由丹麦皇家畜牧兽医和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学研究室Anita Forslund博士惠赠;第一类整合子阴性对照菌株为E.coli C600由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国际防疫学研究室山崎伸二教授惠赠。 1.2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法国BioMerieux公司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32型)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药敏纸片及MH培养基由英国Oxiod公司生产,根据推荐方案选用药敏纸片。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葡菌ATCC25923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抗生素纸片有阿米卡星(AMK)、氨曲南(AZ)、头孢他啶(CAZ)、头孢哌酮(CPZ)、氯霉素(CHL)、环丙沙星(CPLX)、头孢曲松(CRO)、头孢噻肟(CTX)、 头孢吡肟(CPE)、 庆大霉素(GM)、 亚胺培南(IPM)、哌拉西林(PIPC)、复方磺胺甲口恶唑(SMZ/TMP)和妥布霉素(TOB)共14种。药敏方法和结果判断参照CLSI(2006)标准。 1.3 DNA模板的制备和引物的设计 菌株DNA提取参照文献[3],用SDS溶液裂解细胞,用蛋白酶K水解蛋白质,酚∶氯仿∶异戊醇(25∶24∶1)抽提蛋白,冷冻无水乙醇沉淀DNA,最后用TE缓冲液(pH8.0)溶解。取1μl作为DNA模板进行PCR反应。引物分别用来扩增整合酶基因intI,耐药基因盒的引物见表1。 1.4 PCR反应 50μl反应总体积的组成:10×PCR缓冲液5μl,引物各3μl,dNTP 4μl,DNA模板1μl,无菌去离子水33.75μl,0.25μl Taq DNA聚合酶(5U/μl,TaKaRa生物工程公司)。PCR反应仪为ABI 2700。intI1扩增循环条件:裂解温度94℃ 5min,每个循环为94℃ 0.5min,52℃ 0.5min,72℃ 1min,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耐药基因盒扩增循环条件为:94℃ 5min,94℃ 0.5min,52℃ 0.5min,72℃ 2min,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 1.5 PCR产物的检测 取PCR产物5μl在1%的琼脂糖凝胶上100V电泳25min,EB溶液染色10min,水洗10min,BIORAD凝胶成像系统照相检测。 1.6 耐药基因盒扩增产物的纯化、测序及序列分析 用耐药基因盒特异性引物inF和inB扩增得到的产物使用separations spin colums(Princeton separation公司)和MBI Fermentas Gel Extraction Kit(MBI Fermentas公司)按照指导说明进行纯化,连接到pGMT载体(Promega),转化至DH5α以供测序及后续研究使用。使用Genetyxversion 7.0(Software Development公司)软件以及在www.ncbi.nlm.nih.gov网站对序列进行分析,应用标准核苷酸BLAST对获得的基因片段进行同源性检索。 1.7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试剂和方法按文献[4]进行。细菌在L培养基中培养到A600为0.8~1.0,将菌体溶解在低熔点凝胶(BioRad公司)中,用溶菌酶溶解液将菌体溶解,用50U的XbaI酶(TaKaRa)过夜消化凝胶栓中的基因组DNA,然后按厂家说明将凝胶栓放入嵌位均匀电场电泳仪(CHEF Mapper,Bio2Rad公司)于14℃电泳40h,而后在EB溶液中染色10min,水洗10min,在BIORAD 表1 本实验用以扩增第一类整合酶和耐药基因盒的引物 引物类型引物系列 靶位注册号参考文献 INT1U5′ACGAGCGCAAGGTTTCGGT3′Y18050本文 INT1D5′GAAAGGTCTGGTCATACATG3′intI1Y18050本文 inF5′GGCATACAAGCAGCAAGC3′耐药基因U123385 inB5′AAGCAGACTTGACCTGAT3′U123385 凝胶成像系统照相检测。 2 结果 2.1 菌株的药敏检验结果 药敏实验结果表明5株铜绿假单胞菌均为多重耐药菌,且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妥布霉素都显示出耐药性,结果见表2。 2.2 第一类整合子检测结果 5株铜绿假单胞菌在用INT1U和INT1D(表1)这对引物扩增第一类整合酶基因(intI)时,均得到了565bp的扩增产物,与理论相符合,确定为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株。 2.3 耐药基因盒序列分析 对5株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株用inF和inB特表2 5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异性引物扩增其整合的耐药基因,结果从5株菌株均可以得到2360bp的PCR产物(图1)。选取该5株菌中P10所扩增的2360bp片段进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含aacA4耐药基因盒和cmlA1耐药基因盒,其中aacA4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性,而其携带的cmlA1基因盒中的cmlA1基因在267位的核苷酸有终止突变:GenBank中公布的cmlA1序列(序列号AJ639924)在267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C),而P10的cmlA1序列在267位为鸟嘌呤(G),使原先的酪氨酸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转录终止。对其余4株菌的该部分基因盒再次测序均得到与P10相同结果,即cmlA1基因盒中的cmlA1基因均有同样的终止突变。所以该突变cmlA1不能编码相关蛋白质。 2.4 PFGE结果 PFGE结果显示5株铜绿假单胞菌P5、P6、P10、P14和P26的条带完全一致,PFGE结果相同,说明5株PA来自同一克隆。 2.5 GenBank注册号码 所测序的2360bp片断在GenBank的注册号码为AB214531。 M: DL2000 marker; 1:P5; 2:P6; 3:P10; 4: P14; 5:P26 图1 引物inF and inB PCR反应产物电泳图 3 讨论 目前,整合子系统对于研究细菌的耐药性显得尤为重要[6]。来自临床的耐药菌株中,整合子的阳性率在50%以上[2,7,8]。同时,在畜牧业和环境等各方面分离出来的菌株也有整合子介导的耐药菌株存在。在院内感染分离出来的菌株中,由于患者抵抗能力差,致病菌在患者体内存活时间长,因此在多种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容易形成多重耐药菌株。为此,研究院内感染细菌的耐药性十分重要,对于治疗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有一定指导作用。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