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医学论文临床医学
   5株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分析      ★★★ 【字体: 】  
5株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1 14:13:41   点击数:[]    

    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耐药率高、耐药机制复杂,并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在该5株第一类整合子阳性的铜绿假单胞株中均携带aacA4的耐药基因。aacA4是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抗性的耐药基因,它在第一类和第三类整合子中均有发现[2]。同时,据报道,编码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基因盒为最常见的一类耐药基因盒,目前至少有14种耐氨基糖苷类的基因盒已经被发现[9]。但是,aacA4编码的蛋白并非对所有种类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均耐药,因为aacA4编码的是氨基糖苷6′N乙酰转移酶[AAC(6′)I或II],所以并不产生对大观霉素和链霉素这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通过BLAST分析,在该整合子携带的aacA4基因属于aac(6′)Ib,它编码的蛋白是AAC(6′)的第一亚类,即AAC(6′)I。据相关报道,aac(6′)Ib可以产生对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和阿米卡星的抗性,对庆大霉素的抗性不明显[10]。但是从药敏实验的结果来看,5株铜绿假单胞菌均对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阿米卡星对P10、P14与P26为中介,P5和P6则为敏感。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首先,整合子内耐药基因的表达机制还未能完全阐明清楚。其次,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抗性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酶修饰的作用外,还有细菌产生的不渗透性。其中有修饰作用的酶除了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外,还有氨基糖苷磷酰转移酶、氨基糖苷核苷酸转移酶。因此,对于细菌的耐药情况,特别是多重耐药菌,仅仅从一个方面考虑是不够的。另外,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较多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则为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所以随着抗生素应用的变化,耐药基因盒的种类和数量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另外,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第一类整合子在携带aacA4耐药基因盒的同时,均携带含有终止突变的cmlA1耐药基因盒,因为该终止突变点在离基因起始位点的第267个核苷酸处,所以不能转录翻译出完整的蛋白质。从药敏实验的结果来看,5株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均对氯霉素敏感,从表型上证实cmlA1基因由于终止突变的失效。cmlA1本身是一种编码对氯霉素的耐药的基因,它的产物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排出泵有关。低浓度的氯霉素就可以诱导cmlA1的表达;CmA1蛋白主要位于内膜,它可以与某些细菌内源的泵出机制共同作用。在细菌的耐药机制中,泵出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当与细菌排除泵相关的基因被整合子整合以后,更加有利于细菌耐药的传播。同时也说明细菌的耐药机制并非单独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的。

    由于多重耐药的菌株在人体内的积累,这种细菌耐药性的传播为治疗带来较大困难,同时也为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提供了可能性。从PFGE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5株铜绿假单胞菌为同一个克隆株,由于该5株菌分离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一段时间内不同患者的样本,说明加强控制院内感染致病菌的重要性。因为导致院内感染的多为条件致病菌,而患者往往抵抗力低,所以应该注意合理布局病房,加强相关医疗器械和设备特别是呼吸机的消毒,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等以减低或防止致病菌在院内的传播。本实验通过对分离自临床的5株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相关特性进行分析,说明了整合子系统在细菌耐药机制中的重要性,同时提示我们需要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以及防止相关病菌在院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Plante I, Centron D, Roy P H. An integron cassette encoding erythromycin esterase, ere(A), from Providencia stuartii [J].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3,51(14):787~790.

[2] Lee M D, Sanchez S, Zimmer M, et al. Class 1 integronassociated tobramycingentamicin resistance in Campylobacter jejuni isolated from the broiler chicken house enviornment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2,46(11):3660~3664.

[3] Sambrook J, Frishch E F, Maniatis T.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M]. 2ed. New York: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1989,439~450.

[4] Baele M, Baele P, Vaneechoutte M, et al. Application of tRNA intergenic spacer PCR for identification of Enterococcus species [J]. J Clin Microbio,2000,38(11):4201~4207.

[5] Mazel D, Davies J.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microbes [J]. Cell Mol Life Sci,1999,56(9~10):742~754.

[6] 张宏梅,石磊,李琳.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热点-整合子系统[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23(10):831~832.

[7] 李心晖,石 磊,杨维青,等. 三类整合酶基因(intI)的简并引物PCR方法建立及应用[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25(2):156~160.

[8] Pater J, Toleman M A, Deshpande L M, et al.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s harbouring an unusual blaVIM4 gene cassette isolated from hospitalized children in Poland (1998~2001) [J].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4,53(3):451~456.

[9] Mazel D, Dychino B, Webb V A, et 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the ECOR collection: Integrons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aad gene [K].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0,44(6):1568~1574.

[10] Poole K. Aminoglycoside resistance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5,49(2):479~487.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五水头孢唑林钠治疗272例皮肤软组织感染临床疗效及抗菌活性观察

  • 下一篇文章:微波法快速提取丝状真菌基因组DNA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5株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5株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先天性尿道下裂治疗现状
  • ››对腋臭治疗的临床研究
  • ››两药加营养支持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心...
  • ››蓝芩口服液治疗放射性咽喉炎的疗效...
  • ››探讨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
  • ››○先天性肾发育不良与分子生物学的...
  • ››脑电图在老年人癫痫发作中的应用及...
  • ››运城市艾滋病防治宣传的思考
  • ››创伤救治中容易但不容忽略的若干问...
  • ››如何看待临床应急用血行为
  • ››5株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