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脑脊液置换 注药疗法 脑脊液置换、注药疗法是一种较新的方法。它对改善脑脊液循环,消除有害成分,有毒的脊性物质,机械分离粘连等有重要作用,目前这种方法已应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出血后对血管的机械及化学性刺激,引起剧烈头痛;且由于病程较长,留有粘连等并发症者亦不少见。开展了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注药疗法现就治疗42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9岁,平均46岁。病程18天1例,1周12例,其余均为1天。首先症状均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6例伴有抽搐,8例伴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又经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44岁。两组均经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组42例中,行置换注药3次者12例,2次者24例。其余为1次。 1.2 临床表现 SAH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积血部位、脑脊液循环受损程度等。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有恶心、呕吐;可有短暂意识障碍及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痫性发作。脑膜刺激征明显,眼底可见玻璃膜下出血,少数可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征象,如轻偏瘫、失语、动眼神经麻痹等。进一步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影,或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和血性脑脊液,则可确诊SAH。 1.3 治疗方法 SAH患者应绝对卧床4~6周,床头抬高15~20°,病房保持安静;避免用力排便、咳嗽、情绪激动等引起颅内压增高的诱因,以防止动脉瘤再破裂;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稳定的呼吸、循环功能。重症患者应注意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颅内压、心电图和每天出入量等。可予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头痛明显者可适当镇痛,焦虑不安者给予适当镇静。经常规腰穿成功后,测压力若不高,放出3~5毫升脑脊液留做标本,再放出血性脑脊液10毫升,后注入生理盐水10毫升,注入时要缓慢,然后注入地塞米松5~10毫克,也要缓慢注入,以防神经根刺激症状。术毕嘱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若脑脊液压力高于180毫米水柱,应立即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注射后,再行置换。 1.4 置换次数 一般每隔一周置换一次,若头痛缓解明显,可减少置换次数。重者2~3天置换一次。 1.5 成疗效估价 明显缩短头痛、呕吐时间,缩短总疗程;减少并发症,治愈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影响疗效因素:病情重,合并粘连者效果差,反复发作者效果差,置换量少者效果差,过早活动易造成复发。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83%,好转率17%,对照组治愈率80%,好转率20%,治疗组头痛、呕吐次日缓解者42例,占100%,症程最短15天,最长35天,平均25天,较对照组治疗程缩短7天。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根据突发剧烈头痛及呕吐,脑膜刺激症阳性以及腰穿发现血性脑脊液或者头颅CT扫描发现阳性改变等即可明确诊断。SAH常并发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导致高残疾率及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 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机理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颅内脑外动脉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病理状态。流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直接刺激或血细胞破坏释放大量促血管痉挛物质,使脑动脉发生痉挛,影响脑脊液血液循环,甚至引起正常颅压脑积水及广泛蛛网膜粘连。脑脊液置换注药可消除破坏了的红细胞,解除对血管的化学刺激,缓解痉挛,减少梗阻,改善局部病灶血液循环,减轻并促进水肿吸收,防止粘连,减少并发症。 体会到进行该项操作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血压、脉搏及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先调整血压,用药物控制血压在150~180/90~105mmHg范围为宜。腰穿前应先给予脱水剂和利尿剂,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腰穿放出脑脊液减压而诱发脑疝。穿刺成功后,将腰穿针的针芯半堵于套管内,以控制滴速。观察脑脊液压力不高,才可缓慢拔出针芯,使滴速均匀。药物混合液鞘内注入后,再用0.5ml生理盐水推入,防止药物回渗,确保治疗效果。从本组病例疗效观察可见,采用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入激素治疗SAH,具有意识恢复快,降低颅内压确实,头痛缓解显著,清除积血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无不良反应,方法简便、经济,适于基层医院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黄如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型分期治疗.中国医刊,2003,38(1):7-8. [2] 郭瑞友,毛永芹,于义英.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3:219-221. [3] 张晓华,吴则兴,张屏,等.不等量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尿激酶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35例临床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2-23. [4]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8.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