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者紧张,应激状态时,此时人的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将打破时时刻刻的相互依存状态,按照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人的机体组织由于长期没有被生命能量信息体很好地作用(即滋养)而将发生病变。比如,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所导致的都市人群的身心分裂的亚健康状态。 另外,“生命的灵魂在于和谐”的一个特例是通过静坐的方法使人体达到健康状态:在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而进入的人体静坐状态里,人的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人的呼吸处于绵绵若存的状态,人的精神处于静若止水的状态,这和人体平常状况比起来人的生命能量信息体中止了对外的机械作功,而且大大地减少了对内的机械作功和人进行各种精神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如前所述,虽然生命能量信息体的能量并不守恒,它表现为源源不断地输送出能量转化为推动力来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在中医的“恒动观”理论里也认为生命是动而不息的,但生命能量信息体时时刻刻源源不断输送出来的对内对外作功的总能量却是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的,我们可以把它考虑为一个恒量,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系统在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其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为一个恒量,因此,当生命能量信息体中止了对外的机械作功的能量,大大地减少了对内的机械作功的能量和人进行各种精神活动所需要能量时,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得出它的势能必然增加,这个增加的势能将通过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作用方式可以更好地调整生命内部的微观组织结构使生命趋于更加健康。当然,以上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对人体来说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比如国外曾经一度兴起的绝食疗法往往会治愈大量的疾病,这是因为当生命能量信息体的能量分配到消化系统的部分减少时,分配到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部分必将增加,增加部分的能量可以更好地调整人体内部的微观组织结构,从而完全可能治愈大量疾病。综上所述,生命的能量实际上是绝对不守恒和相对守恒的辩证统一,这很好地解释了通过静坐的方法使人体达到健康状态的现象。 另外,前述的通过静坐的方法使人体达到健康状态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体静坐状态实际上是人的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更加趋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按照前述的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阴阳结合体中的阴阳两种势力趋于平衡时,阴阳结合体有利于发展,阴阳两种势力远离平衡时,阴阳结合体趋于消亡,而此时人的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时时刻刻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人体保持健康,即此时生命体表现出较强的自愈力,因此,人的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能否相互依存和相互依存的程度对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如《内经》上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最后,前述的人体静坐状态和人体睡眠状态非常类似,当人处于睡眠状态时,人体是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状态,而且人体终止了对外的机械作功,对内的机械作功也相对减弱,从人体的机体状况的角度看睡眠状态和前述的人体静坐状态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生命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状态,按照前述的人体机械能守恒定律,当生命能量信息体对内对外的机械作功的能量减少了的时候它的势能将增加,这个增加的势能将通过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作用方式可以更好地调整人体内部的微观组织结构,从而使人通过睡眠后解除疲劳,精力倍增。但是人体通过睡眠却不能达到人体通过静坐所能达到的那种健康状态,这是因为:和前述的人体静坐状态比起来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人已经没有主观意志了,生命能量信息体的能动性减弱,而且人在睡眠状态还存在着一些精神活动(如作梦),这将会分配掉生命能量信息体的一部分能量,因此,人体静坐状态和人体睡眠状态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一个是能动的较强的相互作用而另一个是被动的较弱的相互作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体静坐状态通过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一种能动的较强的时时刻刻的相互作用可以激发生命能量信息体的能量(因为生命能量信息体的能量本身就不守恒),经过生命能量信息体被激发出的能量的进一步累加,生命机体组织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将打破原来的动态平衡状态而逐渐向更高的动态平衡发展,人体将逐步达到一种更加健康的动态平衡状态从而可能治愈大量的疾病。而人体睡眠状态虽然可以使生命能量信息体的能量得到补充,但是却很难打破它与人的机体组织之间原来固有的动态平衡,因此人体通过睡眠只能消除一些疲劳,增加一些精力。 九、关于疾病的预防 大量事实表明:一些年青时身体“健康”的人步入老年时便疾病缠身,这类疾病主要是由于外界恶劣环境引起的机体病变,比如,人体经常处于潮湿环境中所产生的风湿病,当然,这类疾病也包括后天心理因素引起的机体病变。这是因为这些在年青时身体“健康”的人其实身体并不健康,一些疾病以潜伏的形式存在着,只是由于人在年青时生命能量信息体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这些潜伏的疾病便没有表现出症状来。但是当人步入老年时,人的生命能量信息体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当生命有机体中的生命能量信息体不能很好地通过其能动性调节生命有机体的各个微小组成部分使之统一协调以解决它与周围环境的生存矛盾时,这些潜伏的疾病便表现出一些症状来,这体现了疾病和人的自动调节能力的一种对抗关系。因此,为了远离疾病,我们应趁着自动调节能力较强时把所有后天性疾病都根除。正如在中医理论里所提出的治未病的思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篇第二》)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既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