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西藏的高等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西藏高等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医学教育自然应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如必须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计划,选编合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讲课要求生动、精练并能因材施教等等。同时,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西藏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西藏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办好西藏大学医学院。 一、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 大多数考入医学院校的藏族大学生由于其历史责任感、自尊心和家庭的期望等动力的驱使,学习普遍比较刻苦、用功,尤其是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及布置的作业等,学习成绩在藏汉混合班中多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少部分可进入优秀行列。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在于藏族学生多习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这一点与藏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藏族偏重于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而对非直观的、理性的、抽象的事物学习和理解能力差一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与方法,少用或不用抽象的方法;多用实验、见习与实习的方法,减少理论讲授;多采用实物标本、教学录像、挂图、幻灯片、投影及现代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教具和手段,做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藏民族有自己完整的语言文字——藏语,在目前西藏的教育模式中,藏语教学得到强化,尤其在小学教学中基本使用藏语授课,在各级各类升学考试中,藏语文对藏族学生也常作为一门主科,加之藏语又是他们的母语,故近期考入中高等学府的藏族学生不仅能流利地说藏语口语,而且大多数有一定的书面文字使用能力。同时,西藏的大多数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汉语文课,而初中、尤其到高中阶段,除藏语文外,其余主要课程基本用汉语授课。所以,进入高校的藏族学生大多能熟练地应用藏汉两种语言。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对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在区内工作极为有利。但也有部分学校由于对基础教育中双语教学的理解偏差或汉语教学力量薄弱等原因,汉语教学有所削弱,造成部分藏族学生汉语水平偏低,主要是思维速度慢、接受和表达能力差。这样不仅给专业课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按全国统一教学大纲的要求或盲目照搬区外其它高校的作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慢讲授速度,适当多写板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可通过增设汉语文课以及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加强汉语训练,提高其表达、理解能力。 另外,藏族大学生大多继承了民族的许多优点,如能歌善舞、待人纯朴热诚、有相当的幽默感、喜欢室外活动;同时,又能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因此,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健康愉快地度过大学学习生活。 二、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 现代医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就是实验医学。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没有实验教学的医学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在我院前二学年开设的所有普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如生理、生化、解剖、组胚)、临床基础课(如病理、药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课既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和见习、实习完成的。所以,办高等医学教育离不开设施较为完备的实验室,离不开各学科或课程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设备、材料、标本、药品等,诸如显微镜、电教器材、各种物理仪器、电生理仪器、化学试剂、人体解剖标本、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在第三、四学年的体现就是“临床见习”。这一阶段主要学习临床课,为了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各种常见疾病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的印象与理解,教师常在上课期间到医院选择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实地观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另外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期较长,如五年制本科的第五学年均为实习时间。另外,不同的专业其实习地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毕业实习均在较大的综合性医院进行,实习内容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大科为主,在一些小科或医技科室进行短期选择性实习,如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针灸科、心电图室、X光诊断室等。现在,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已挂牌正式成为我院的教学医院。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在与疾病斗争的各种手段与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临床的思维和行为,这实际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专业教育一直在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和能力,这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恰恰相反,判断医学教育是否成功,不能单纯以学生的理论成绩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活生生的病人时的表现、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能否灵活运用。临床实习可以说是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综合考查与锻炼。 医学科学的一个特征是知识更新极快,光靠书本上所学的一点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医学发展的潮流和步伐,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全面促进其智能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困难,这也正是今后改革教学的目标之一,但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在未来世界飞速发展的医学领域具备竟争能力,又必须尽早做到这一点。 三、课程重、压力大 医科学生的辛苦是出名的,给人的印象总是书本又厚又大,整天急急匆匆忙着应付上课、做实验,穿着白大褂出入各实验室、医院各科病房或门诊。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甚至比别人看到的更苦更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校学习四年期间(第五年临床实习)仅考试课就在三十门以上,还有近二十门考查课,且大部分专业课的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师们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内容和进度,常常超负荷讲授,教学难度很大,更由于学生主要来源于区内,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在如此重的学业压力面前多数人只能疲于应付,不是死记硬背就是勉强跟着走。因此,医科学生的淘汰率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学生人学后在学习中有三个难过的“关”,也就是三类容易“卡壳”的课程:第一关是普遍基础课关,主要的课程有医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其内容与中学学过的理、化、生物知识密切相关,故一部分中学没学好这几门课的学生学习吃力一些。不过,即使原先基础差一些但入校后比较用功的同学这几门课大多能勉强过关;第二关是专业基础课关,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化学。这几门课与学生的基础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学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用功程度和能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由于一部分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