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另外, 如果我们从太极图的一个鱼状图形的鱼尾看到鱼头,这是蛹动着增大的,这表明了生命内部的运动发展轨迹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蛹动方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而且,圆状图形中的一条曲线(而非其它)使鱼状图形均匀地增大,这又表明生命内部的运动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在量上均匀地增加和在时间上相对延长。生命体内部运动发展的循序渐进过程实际上是上述的阴阳平衡机制在起作用,因为,当生命要从一个动态平衡变化到另一个动态平衡时,如果以一种跳跃的方式一步到位的话是必然要违反阴阳平衡机制的,因此这个中间过程就只能通过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一系列的动态平衡的累加而逐步完成。而且,生命表现出来的一些实际现象也证明生命内部的发展变化是遵循着循序渐进过程的,比如,在体育锻炼中我们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度是没有锻炼效果的,如果使体育锻炼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如前所述,当生命体中的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的某一个的势力增强了,另一个的势力也会跟着增强,反之,当生命体中的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的某一个的势力减弱了,另一个的势力也会跟着减弱,即它们之间表现为一种相互带动现象,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带动生命体总是不断地趋于动态平衡状态而非远离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地相互带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前述的生命自动调节现象。这实际上也是上述的生命体内的阴阳平衡机制在起作用。 七、疾病产生的外因与内因 疾病的名称已上万种,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表现形式的疾病的产生应该不会超出两个原因,即外因和内因。如前所述,由于人体是由时时刻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的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因而根据疾病产生原因的“物质”基础可把不同表现形式的疾病分为两大类:器质性疾病和心因性疾病。器质性疾病是指外界对生命有机体的损害而引起的各种疾病,比如,意外损伤,伤风感冒、中暑(即中医里所谓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中毒,细菌传染,饮食的不合理,过劳或过逸等引起的疾病,由于人体的自动调节功能,这类疾病往往有可能通过生命能量信息体的自动调节作用而自动恢复健康。器质性疾病都是后天引起的,它是疾病产生的外因。而心因性疾病则是指由于生命能量信息体先天的“质”或“量”的因素及后天的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它是疾病产生的内因。比如,由于人与人之间生命能量信息体先天的质或量的差异而引起的免疫功能(即自动调节功能)的差异及其它各种先天性疾病。再比如,由于人后天的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现代疾病,即中医里所谓的的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七情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比如,常见的有神经衰弱,抑郁症,肿瘤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癔症,精神疾病等。 心因性疾病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对于先天心因性疾病,由于生命由简单个体生长发育成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生命个体的过程,是生命能量信息体通过能量的能动作用用三维物质把遗传信息表达出来的过程,即生命有机体是生命能量信息体的物质表达,是生命能量信息体的物质载体,因而先天的心因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是由于生命能量信息体的某种先天缺陷造成的,当然它也可能表现为生命有机体的器质性病变,这是不难理解的; 而对于后天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在中医理论体系里面则主要讲阴阳平衡,它考虑到了人的精神(生命能量信息体)的存在,考虑了人的精神不平衡对人体的影响,在《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这样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撑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如前所述,由于人体是由时时刻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的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在正常情况下,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是处于一种时时刻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状态,由于人的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能量信息体,当人的精神活动长期失去了秩序或和谐,处于不平衡状态时,这将打破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时时刻刻的相互依存状态(即打破动态平衡状态),又由于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是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其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并且两方之间时时刻刻相互发生作用,因而当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的相互依存状态打破后必将影响它们之间时时刻刻的相互作用,进而再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久而久之,生命有机体便有可能发生病变。因此,人的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能否相互依存和相互依存的程度对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如《黄帝内经》上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句话,后天心因性疾病实际上是由于人的精神的不平衡,使人的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打破了时时刻刻相互依存的状态(即阴阳不平衡)而产生的,具体的疾病再通过身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表现出来,正如中医所说的“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悲伤肺,思伤脾”,这样便解决了前述的现代西医以大脑神经细胞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来解释后天心因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所遇到的矛盾。 当然,在中医理论体系里面意识及其它精神活动的器官也并非仅仅是大脑,它是这样认为的: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内必形于外,比如,心主血脉,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萧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其华在毛,与大肠相表里;肝主疏泄,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髓通于脑,又主水液及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与膀胱相表里;脾主运化及主流血,胃主受纳腐热,脾胃相表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另外,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认为:“身体小部分损害,全身共感到疼痛,是因为身体最大部分存在的也同样存在于最小部分中。”当然,在生物的全息现象中,生物的每个局部的信息也都包含生物整体的信息。因此,整个人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时时刻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上与下,表与里,点与面,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已经是分不出彼与此,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另外,中医理论还认为:喜悦这类情志活动与心的功能有关,悲忧这类情志活动与肺的功能有关,思虑这类情志活动与脾的功能有关,愤怒这类情志活动与肝的功能有关,惊恐这类情志活动与肾的功能有关。而大脑的功能是什么呢?大脑与髓、骨、脉、胆、女子胞共同组成了齐恒之腑,它形体似腑,在功能上因“藏精气而不泄”而与脏相似,大脑首先主管人体的感觉功能,另外,它也与人的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有关。这样,人的意识及其它精神活动的器官就与人的心、肺、肝、脾、肾、脑等都有关了。不过,当生命体中引入了生命能量信息体后,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了:生命产生意识及其它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实际上是生命能量信息体,只不过由于生命有机体是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