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72.7%)。加重12例,占11.88%(LPA重度升高10例,占加重的83.33%),由此可见,LPA、AP正常组临床好转率(87.8%)明显高于LPA、AP异常组(77.2%),LPA、AP正常组临床加重率(4.55%)明显低于LPA、AP异常组(11.8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Ⅲ组: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前驱表现294例,LPA、AP均正常105例,观察时间内均未发生脑梗死,LPA、AP异常189例,均经药物干预,发生卒中1例,占0.53%,对照组LPA、AP异常164例,未经药物干预发生卒中29例,占17.68%,组间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药物干预的有效性。(4)Ⅳ组:有相关危险因素组121例,LPA、AP正常42例,异常79例,经药物干预后均未发生卒中。 表1 各组LPA、AP检测结果 (例) 注:(1) LPA中疑、轻、中、重分别指LPA可疑升高、轻度升高、中度升高、重度升高的例数;(2)AP中疑、异分别指AP可疑升高和异常升高的例数 3 讨论 研究表明,LPA的本质是一种多功能的磷脂信使,是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受到凝血酶刺激后活化,增加磷脂酶的活性,使磷脂水解,从而迅速产生大量的LPA,反过来,LPA又能明显地促进血小板聚集[1]。业已证明,LPA的生物学作用从多方面促进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1)明显地促进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激活是形成血栓的基础,LPA促进血小板聚集的正反馈机制扩大了它的促血栓形成作用。(2)LPA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致血管内皮病变的活性成分,现在的研究表明,LDL的病理学作用主要可能是由于其中的LPA所致,LPA是LDL的活性部分,被它结合的LDL可启动血小板活化,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应力纤维生成和间隙生成。(3)LPA是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血栓产生的关键分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LP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沉积,并位于其脂质的中心,且含量最多,是最强的导致血栓产生的易脱落的部分。因此,Siess(1999)提出它可能是动脉血栓产生因子,对预防和治疗有重要应用意义[2]。(4)LPA还可以促进内皮素(ET-1)的释放,启动红细胞的血栓前性质,调节活化血小板与可溶性纤维蛋白原结合的受体,从而启动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启动溶血磷脂酰胆碱乙酰化,形成比血栓素A2(TXA2)对于血小板聚集作用更强的血小板因子极为相似的类似物溶血磷脂酸等[3~5]。 AP是与溶血磷脂酸极性相似的磷脂,AP增高表明患者当前可能有供血不全。即供血不全导致活性氧水平增加,从而使AP增高。例如,可能由(脑)微血管淤阻所致。对于未发生梗死者,AP增高表明当前有供血不全,因此也可能因此发展为梗死,对于已经发生梗死及陈旧性梗死患者,其增高说明:梗死区以外的血管区仍旧处于供血不足状态,因此有继续进展的可能以及卒中加重趋势。 我国学者伍期专教授首次提出并证实:LPA、AP成为一种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的标记物,其血浆浓度与血栓前状态密切相关,当该浓度高于正常时提示血小板栓子和脑血栓形成危险,及时捕捉该危险信号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阻断避免潜在的卒中发生。本研究通过对602例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LPA、AP的临床应用价值。 3.1 LPA、AP与TIA 本研究观察TIA患者20例,LPA、AP正常者11例,说明TIA的发病机制中并非完全存在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LPA、AP异常9例中,无效2例,加重1例,均为LPA、AP重度异常,LPA、AP正常组均为好转病例,说明TIA病情的加重与LPA与AP升高有关,由此提示,对LPA、AP升高的患者,应以抗栓、抗凝治疗为主,而对于LPA、AP正常的TIA则应同时寻找导致TIA的其他危险因素并加以干预。 3.2 LPA、AP与脑梗死 本研究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167例,LPA、AP异常101例,占60.47%,说明大部分脑梗死的发病是由于血小板活化后血栓形成所致。LPA、AP正常组临床好转率(87.8%)明显高于LPA、AP异常组(77.2%),LPA、AP正常组临床加重率(4.55%)明显低于LPA、AP异常组(11.8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LPA、AP异常组101例中LPA重度异常率:加重组(83.33%)、无效组(2.7%)、好转组(1.54%)本观察还发现:LPA、AP异常的病例中随着临床表现的好转,LPA、AP逐渐下降至正常。因此认为:脑梗死病情的进展(进展性脑梗死)与LPA、AP呈明显的正相关,LPA、AP与临床表现的变化呈良好的平行关系,及时监测LPA、AP有助于我们判断患者体内目前是否存在血小板活化,为临床使用抗小板、抗凝治疗及疗效判断、预后分析提供客观依据。 3.3 LPA、AP的预警价值和药物干预方案 本研究通过对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前驱表现的294例和有相关危险因素而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前驱表现者121例观察发现:LPA、AP异常268例、经药物干预后,仅有1例发生卒中,未经干预的对照组164例,发生卒中29例,所有268例LPA、AP异常者均经上述方案药物干预后2~4周,LPA、AP值于2~4周内均能降至正常,进而说明:(1)LPA、AP的预警作用是切实可行的。(2)本研究所用药物干预方案是有效的。 本研究结果证明,LPA、AP不仅可以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的预警信号,还可以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有力帮助,应将LPA、AP列入常规检查项目之一,这对降低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伍期专.缺血性脑卒中血浆溶血磷脂酸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33(4):361.2 Sieess W,Tigyi G. Theombogenic and atherogenic activities of lysophosph atidic acid. Cll Biochem,2004,92(6):1086-1094.3 黄世昌,伍期专.溶血磷脂酸与缺血性(心)脑卒中.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1):7-11.4 伍期专.溶血磷脂酸一个值得脑血管病医生高度重视的分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5(2):1.5 孙玉衡,伍期专,姚存姗,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初步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29-231.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