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05),同时登陆时间及游泳时间也缩短;而模型组登陆时间显著较长。这些结果均说明,针药组、针刺组、尼莫组可改善Scop所致大鼠空间识别障碍,针药组改善能力较单纯针刺组强,与尼莫地平作用相近(P>0.05)。 3.1.3 痴呆鼠大脑海马NO含量和NOS活性测定 见表2。 表2 5组大鼠NO含量、NOS活性及NOS/NO与迷宫训练登陆时间、错误次数的相关性注:与模型组比*P<0.05,**P<0.01,与针刺组比#P<0.05 从表2中看出,模型组NO含量和NOS活性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也比其它各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模型组登陆时间也较其它各组明显延长(P<0.05、P<0.01),说明脑组织内NOS活性升高及NO过量生成与大鼠学习记忆障碍有关。从登陆时间相关分析中可见,NO含量越高的大鼠,其登陆时间越长,成绩越差。针药组减少NO生成和抑制NOS活性作用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与尼莫地平组相似(P>0.05)。 3.1.4 学习记忆障碍痴呆鼠大脑皮层AchE含量和Ach含量测定[6,7] 见表3。 表3 各组痴呆大鼠AchE和Ach含量变化 (x±s) 注:与模型组比*P<0.05,**P<0.01,与空白组比△P<0.05,△△P<0.01 表3可见Scop痴呆大鼠皮层AchE活性显著增高,其余各组AchE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大鼠脑皮层Ach含量有显著下降,而其它组Ach含量均高于模型组。AchE/Ach的比值,模型组显著增加,针刺组可降低此比例,但仍未达对照组水平,而针药治疗组大鼠可显著下降至正常水平。 3.2 NaNO2所致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3.2.1 大鼠水迷宫试验测定 50只造模痴呆大鼠,针药组、针刺组、尼莫组每天平均登陆时间均较空白组缩短,在第5天训练末,针药组、针刺组、尼莫组分别在(12.75±4.06)s、(16.88±4.01)s、(13.38±5.29)s即可登陆,而空白组、模型组分别在(24.6±8.96)s、(20.88±16.88)s才能成功登陆,说明预防性治疗对正常大鼠学习过程也有明显促进作用。训练后皮下注射NaNO2药物造模后第2天(即第6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登陆时间显著升高(P<0.01)。但随时间推移,模型组登陆时间仍居高,空白组、针药组、针刺组、尼莫组登陆时间逐渐缩短,较之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而针药组较针刺、尼莫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对记忆巩固作用较针刺组更稳定。 3.2.2 NaNO2痴呆大鼠对大脑皮层LPO、SOD含量及活性的影响 见表4。 表4 NaNO2痴呆大鼠大脑皮层LPO、SOD含量及活性变化 注:与模型组比*P<0.05,**P<0.01,与针刺组比#P<0.05 表4中可见模型组LPO含量升高及SOD活性降低与针药组、针刺组、尼莫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经治疗后,针药组与针刺组、尼莫组的LPO含量降低及SOD活性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尼莫组与针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2.3 SOD/LPO比值与各组学习记忆成绩相关分析 见表5。 表5 各组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巩固成绩与皮层SOD/LPO比值相关分析 (x±s)注:与模型组比*P<0.05,**P<0.01,与针刺组比#P<0.05 表5结果提示各组痴呆大鼠记忆巩固成绩与皮层SOD活性及LPO含量之比呈现相关性,即登陆时间越短,则SOD/LPO比值越大。而SOD/LPO 比值是反映生物体内抗脂质过氧化潜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参数。 3.3 QA损毁海马CA1区所致痴呆大鼠模型[8]的影响 3.3.1 跳台实验结果 45只痴呆大鼠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大鼠的反应时间和3min内错误次数明显增加,潜伏期明显缩短,表明QA注入双侧海马CA1区可损害大鼠的被动回避反应能力;而各治疗组反应时间和3min 内错误次数明显下降,潜伏期明显延长。 3.3.2 水迷宫实验结果 37只痴呆大鼠中,可见QA注入双侧海马CA1区损害大鼠空间分辨反应能力,表现在进入盲端次数增加,到达终点所需时间延长及学会所需次数增多,而单纯针刺或用药可部分改善其空间分辨反应能力,针药结合对QA损毁双侧海马CA1区所致AD大鼠空间分辨反应能力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 3.3.3 海马氨基酸递质含量测定 43只痴呆大鼠中,模型组大鼠的各种氨基酸神经递质均低于假手术组,其中Glu(3.51±0.30μmol/g组织)、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 GABA;2.90±0.26μmol/g组织)、甘氨酸(1.20±0.13μmol/g组织)含量下降显著;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三个治疗组的Glu、甘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针药组的Glu、甘氨酸(5.58±0.15※※,2.29±0.14※※,3.21±0.23※μmol/g组织)含量显著高于针刺治疗组(4.25±0.17△,1.38±0.13※△,3.32±0.22※※,μmol/g组织)和药物治疗组(4.91±0.28※※△,1.39±0.14※△△,2.80±0.10△μmol/g组织)。(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针药组相比,△P<0.01) 3.3.4 大鼠海马NO的含量和NOS的活性测定结果 43只痴呆大鼠中,模型组大鼠海马NO含量(2.31±0.52μmol/gpr)和NOS活性(5.63±0.87U/mg pr)均比假手术组(1.27±0.42※※,4.78±0.54※※)显著升高。而3个治疗组,尤其是针药组或显著降低造模大鼠NOS活性和NO含量(1.58±0.39※※,4.61±0.92※)。针药组NO含量低于针刺组(4.80±0.56※和药物组4.72±0.60※)。(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加针药组相比,△P<0.01) 3.3.5 对造模大鼠海马SOD和MDA的影响 43只痴呆大鼠实验中,与假手术组相比(2.28±0.11※※U/mg pr,1.65±0.11※,M/mg pr),模型组大鼠海马SOD活性显著下降(1.79±0.18 U/mg pr),MDA含量明显升高(2.13±0.16),两者比值(0.91±0.15)显著低于假手术组(1.41±0.10※※);而各治疗组的SOD活性比模型组升高,MDA含量下降,SOD/MDA比值升高。和针药组比(2.23±0.27※※U/mg pr,1.23±0.08※※,M/mg pr,1.83±0.22※※),针刺组(2.61±0.17※※△△U/mg pr 1.63±0.15※※△△M/mg pr,1.53±0.23※※△)和药物组的SOD和MDA (2.46±0.09※※△U/mg pr,1.56±0.14※※△△M/mg pr )增加,SOD/MDA(1.49±0.18※※△△)的比值降低。(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针药组相比,△P<0.05,△△P<0.01) 3.4 对大鼠海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长时程增强(LTP)的作用[9]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电针组(大椎、双侧肾腧)、模型组(Scop痴呆大鼠模型)、电针加模型组,于皮层前穿质安装刺激电极,按Pellegrin图谱立体定位,引导并记录各组不同时间内,海马齿状回颗层的EPSP群发电位(PS)及强直刺激(HFS)诱发的LTP。结果提示,电针后诱发LTP与对照组相似,各参数值均优于对照组,时间超过2h,提示电针后对HFS诱发的大鼠海马LPT 有显著的易化作用。而对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和随即电针后HFS,可显著对抗并翻转对氢溴酸东莨菪碱对LPT的抑制作用,与未电针的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 4 讨论 阿尔茨海默症(AD)病因仍不清楚;由于其发病机制具有多样性、异质性、遗传性等特点,很难有理想动物模型进行机制研究[10,11]。国内外虽已探索出多种AD动物模型,包括转基因动物在内,但仍不能完全模拟、复制出AD主要病理、生化、神经递质和行为学等特征性变化,因而影响了AD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的进一步研究。为了能科学地证实我们前期临床研究的结果[1,2],即针药治疗能明显改善和稳定AD患者近期记忆的衰退,复苏智能,并对预防复发、间接控制痴呆症状发展,有较显著的疗效。为此在本文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中,同时采用了随机对照、系统观察针药综合治疗对3种不同类型痴呆实验造模大鼠(Scop、NaNO2所致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