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政治论文马克思主义
   关于贝尔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探讨      ★★★ 【字体: 】  
关于贝尔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探讨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0 19:53:41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在社会学的发展中,人们常提到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 1919——)。但在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史中,很少有人论述贝尔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后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历史关联。在1989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译本绪言中,赵一凡先生在介绍贝尔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还特意提到了贝尔本人愿意接受“后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称号。[1][p. 5]在1973年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贝尔不仅详尽地论述了他早在 1959年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还对此前提出的“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一步加以阐述。也正是在贝尔的这部著作中,他以题为《后马克思主义:西方的对话》的一节篇幅谈论了“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一、后马克思主义: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支撑
    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贝尔想以“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他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理论支撑,所以他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域对“后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作了一定的阐发。虽然他并未赋予“后马克思主义”什么实质性内容,但他还是就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一般说来,贝尔是用后马克思主义指认秉承马克思学说的某一方面而又与马克思本人进行对话的一类学者。
    首先,针对爱德华·希尔斯对后工业社会概念的评论,贝尔指出,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可以从马克思本人那里获取借以构想的根源。但是,“很奇怪,希尔斯教授没有提到的一个人物就是马克思,或许因为我们已经成为后马克思主义者了。”[2][p. 65]圣西门把历史各阶段描述为有机社会和关键社会的交替盘旋,而孔德则看到社会从神学阶段到形而上学阶段到科学阶段的理性进展。如果不问理论,这两者都很深邃,可是我们对社会变革的兴趣根源必然是马克思。“西方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沃纳·松巴特、马克斯·韦伯、埃米尔·莱德勒、约瑟夫·熊彼特、雷蒙德·阿伦——正如我设法说明的,都是和马克思的不同图式的‘对话’”。[2][p. 51]贝尔认为,马克思把社会变革归根于社会结构或体制(而不是心理状态,虽然他对待思想过于傲慢或者把思想作为附带现象)。如果我们设法说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从马克思的预言开始。但是,我们这样做,却面临了一个难题,因为,我们可以设法表明,这种对未来的看法并不是一个图式,而是有两个图式,而大部分社会发展理论正是对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图式做出反应的。
    其次,贝尔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社会状况和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变化状况做出了比较:“马克思曾经把任何已知历史阶段的这种生产方式的定义说明为生产力(技术设备和劳动组织)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此文章采集自778论文在线性质而源出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相应情况。后马克思主义时期中经理与业主的分离,企业的官僚科层化,职业结构的复杂化,这一切都使得一度明确的财产统治和社会关系的情况模糊了。马克思还曾进一步断言:生产的中央集权化和集中化会成为商品生产的‘桎梏’,但在《资本论》以后的百年中,西方世界却出现了生产率的大提高和当代任何空想家所从未梦想到的技术发展。”[2][p. 84]贝尔把对后一阶段状况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称作“后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关系性质的模糊和技术的成功,把生产“力”带到了中心地位并重新提出把工业社会的概念作为有别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另一种可能。
    最后,贝尔指出,古典经济学家们,即使迟至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都认为人口和土地是经济成长的限制性变量,认为一种谨慎小心的经济最终都会以某种“停滞状态”告终。相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动力必然是积累,然而垄断不可避免地要降低成长的速度,制度本身则可能由于其‘矛盾’而崩溃。好几代的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期望出现‘经济成熟’的新情况,其基础或则是新大陆上市场和投资机会的枯竭、人口增长的放慢,或则是由于铁路、电学和汽车的推动力减弱而使新的技术进展不再成为商业活动的‘长波’。”[2][p. 221]对贝尔而言,“经济成熟”的魔怪现在已经基本上消除了。主要原因是技术的开放,而且已经发生了两个变化:一个变化是科学与发明系统地结合起来了,主要是通过从事研究发展的机构。另一个变化是,通过创造进行技术预测的新技术来努力“探测技术的海洋”,它将展现出发展的未来领域,它将使工业或社会根据资本的可能性、需要和产品来系统地计划未来。科学和革新的这种新的融合,系统的和有组织的技术成长的可能性,是后工业社会的基础之一。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贝尔就是这样提出“后马克思主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受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概念中的“后”字启发而引发的概念,但贝尔的“后马克思主义”只是提出了问题的框架,到底要赋予它什么内容,似乎还不十分明确。所以,这还需要我们了解贝尔的以知识和技术为中轴的后工业社会的理论。
    二、知识与技术:后工业社会的中轴原理
    自诩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贝尔,沿用了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历史研究的某些基本观点,以同马克思讨论发展问题为起点,运用知识与技术中轴原理的范式,构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因此,贝尔所谓的后马克思主义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它是对后工业社会结构变化的一种理论观照和提升。
    对贝尔而言,社会结构不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是一种概念性图式的“反映”。在识别一个新兴的社会制度时,人们不仅要根据推断的社会趋向来设法了解基本的社会变化,而且要根据成为社会制度中轴原理的某些明确特点,才能确立一种概念性图式。工业社会是机器和人协作生产商品。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革新与变革。“我确实认为,社会的主要秩序或领域可以通过识别中轴体制或原理而得到最好的研究,因为这些体制或原理是其他体制结构汇聚的主要路线,它们是社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中轴体制是私人所有制,在后工业社会里,中轴体制是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2][p. 132]对于马克斯·韦伯来说,合理化过程是理解西方世界从传统社会变为现代社会的中轴原理,对于马克思来说,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的中轴原理,贝尔选择的是知识与技术的变化这一中轴。因此,“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强调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组织新技术、经济增长和社会阶层的一个中轴。在工业社会资本优先,在后工业社会知识优先。“后工业社会的根子在于科学对生产方式不可抗拒的影响”。[2][p. 415]
    贝尔认为,19世纪时把科学视为一种有限的、可穷尽的知识领域,认为其各方面的内容最终能充分加以探索。与此相反,我们现在认为知识是无限的,其标志是知识有各种各样的分解形式。每一次进展都时快时慢地打开一些新的领域,这些领域又依次产生出它们自己的分支学科。而且在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巨大鸿沟上,技术一直是区分社会时代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因为实行一种新的度量制或者扩大我们对自然界的控制,就是技术改变了社会关系和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可以随意列出技术促成这些变化的五种方式:第一,通过以较少成本生产较多商品,技术就成为提高全世界生活水平的主要火车头;第二,技术已经产生了一个过去社会从未有过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新阶级;第三,技术产生了一种新的功能合理性;第四,运输与通讯革命作为技术的一个后果,已经使经济上产生了新的经济互相依存和新的社会互相影响的情况;第五,美学感觉,尤其是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激烈的变化。[2][p. 211]因此,对贝尔而言,知识是后工业社会的一个中轴,它是一种基本资源,另一个中轴是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恩格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观点的解释

  • 下一篇文章:关于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辨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关于贝尔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探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关于贝尔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探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主体性,自由与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
  •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容动摇
  •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
  • ››马克思的“转型”问题和斯拉法的标...
  •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
  • ››“实事求是”命题的存在论意义——...
  • ››论毛泽东“左”比右好的党性特色
  • ››《共产党宣言》思想的胜利
  • ››第三世界的阶级、政权及其他
  • ››表现主义,马克思主义水平的试金石...
  • ››关于贝尔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探...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