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运动 变化之中,而对事物的认识持直观的态度看到的事物是静 态的、片面的,它离开社会发展的实际离开社会关系去考察 人,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因此,在关于“主观与客观的同 一性”论证问题上,他们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 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1]73,是客观符合主观的同一性 论证.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讲到西方哲学,我们都知道哲学在发源地原初所指是 “爱智慧”(philosophia),“philo”是爱,“sophia”代表智慧,通 常,人们会将哲学称为“智慧之学”,而这种智慧只有通过 “爱”才能发挥作用,“爱”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和人的能动 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的就是有关某些原理和原因的 知识。他认为智慧追求的是对自然事物的合乎理性的解 释,注重于对事物之所以如此的原理的理解。在西方哲学 发展的很长段时间,哲学家的努力都是为了搞清楚客观世 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将主观和客观分 离开去追求单纯的知性真理。近代哲学的知识化倾向进一 步加强,“培根和笛卡尔确立起一种知识论形态的哲学,哲 学称为滋养现代各门自然科学的母体”[6]。唯理论哲学创 始人笛卡尔把他全部的学问比作一棵树,形而上学是树根, 广义的物理学是树干,其他各部门科学是树枝,“我思故我 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他正是以此作为根基而构建 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他试图用这一原理去回答一切知 识的根据问题。“西方的哲学体系,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的 康德乃至于黑格尔,仍不过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注脚, 他们一直地把哲学———这个人们谓之智慧之学的学科仅仅 归结为对对象性质的观念性把握的知性问题,通过思维与 存在的同一性的论证为线索来追求对象本源的把握,从而 把哲学主题单纯地归结为认识论的问题”[4]159,“并在以追 逐对对象本质的把握中,形成形而上学的抽象直观的知识 论”[4]160。由此可见,西方传统哲学对知性真理的追求主要 是指理论认识问题的证明,其实质就是关于认知的反思,以 “解释世界”为己任,成果即理论体系。但是,这种形而上的 抽象的知性智慧并不能直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恰恰相 反,真正的知性智慧的获得是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中 来的. 二、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哲学出发点的新建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从前的一切 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 主动提方面去理解”[1]54。传统哲学家只看到了人能够对世 界万物进行认识,但不承认这样的认识的前提其实是人的 活动的存在,即人对客观事物具有的能动作用。在传统哲 学中,作为活动的人的主体往往并不能成为理论对象,即使 涉及也只是在将客体作为对象的过程中将其包含进去。近 代哲学开始实现把人作为对象的转向,但人这一活动主体 被等同于“理性”或“意识”,而没有全面了解主体与客体的 关系,尤其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方面。这使主体与客 体几乎处于分离的状态。虽然近代哲学仍然只是停留在知 性问题上,但这个转向为哲学今后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 实性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55。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要实现 主观符合客观,必须要以实践为桥梁,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 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然后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通过实践成 为改造现实的物质力量,把理论变成为现实。任何单纯的 理性思维都不可能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作用,在这里,我们 不是否认理性思维的作用,而是认为,理性思维如果没有用 于实践中就没有其存在的根本的意义了。因此,理论较之 于实践,应放在次要的位置,被实践决定,为实践服务。“哲 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 界”[1]55。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这才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想实现的这些变革的本质。在马克思看 来,改造世界的活动决不只是大脑的批判活动。“要想站起 来,仅仅是思想中站起来,而现实的、感性的、用任何观点都 不能解脱的那种枷锁依然套在现实、感性的头上,那是不行 的”[7]105。“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 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152. 但也应该肯定一点,马克思并不是轻视解释世界在社 会生活中的作用,而是认为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前提下,人们 才能对世界进行解释和认识,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 界。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 于拿了这种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8].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新唯物主义的立 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2]73。这句话所指的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被 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处在现实的、 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得到,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 的人。而传统哲学则是“从口头上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 出来的人出发”[1]7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在能动 的、自由自觉的人的感性活动,而不是与人和人的活动之外 的物质对象或物质世界,它不排除对自然科学及对自然界 的哲学思考,但它把这些思考纳入到对人类历史和人类社 会的思考中来,将其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 实践的唯物主义不同于直观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坚持用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它以实践为中介,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把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同时 它以实践为基础,把对人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统一起来,把 对人的本质和对社会本质的理解统一起来,形成历史唯物 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实践的唯物主义”[2]134。马克思认 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人的本质是多方 面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 此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因此,只有对社会生活的本质进行动态的把握才能得出关 于人类发展的科学结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 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 践出发来解释观念。”[1]92“传统哲学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认识 活动的主客观关系,并在以追逐对对象本质的把握中,形成 了形而上学的抽象直观的知识论”[4]160。“马克思的哲学是 唯物史观的,在哲学上是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在于以现实的 具体的人的感性活动为出发点来理解世界和社会生 活”[4]160-161。因而这样的哲学不是“观念性知识的寻求,而 是在探索社会历史发展中揭示和把握对人类行动的实践指 引”[4]161。传统哲学没有将感性的人的活动理解为对象性 的活动,“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 观”[2]112。费尔巴哈用感性直观所理解的感性的自然,是脱 离人的活动来考察的自然能,而不是人生活其中的现实的 自然界,他理解的人是一个离开社会具有感性需要的抽象 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的人. 作为活动的主体的人离不开客体。不存在离开客体的主 体,而要建立主体与客体间的联系,必须是人的对象性的活 动,而不只是诉诸感性直观而获得的储存于自己思维中的 知识。马克思强调:“被抽象地鼓励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 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9]178。哲学是实践的智 慧之学,其根本任务是人的发展的实践之学,不是去探究离 开人的自然世界的理论之知。哲学的对象既不是单纯的主 观世界,也不是离开主观世界的自然界,而是主体与客体统 一的生活世界。“世界不是敞开了人的单个自然界,作为哲 学思考指向的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